扫帚炮,又叫大抬杆、二抬杆,顾名思义,行进时至少得有二人抬着它。它本来是冀中水乡人民打猎用的土造火枪,也是一些地主大户家里用来镇宅护院的武器。完全是铁制品,烤炉锻打盘枪筒,枪筒呈黑红色,据说50米近处可穿透人体或船板。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使用“大抬杆”抵抗日军侵略,发挥了很大威力。日寇称扫帚炮。
而这里的三座架在小船上的“大抬杆”,类比三支大号散弹枪,称之为“炮”不为过。
黎叶颇感兴趣地上前仔细瞧了瞧,这艘船上的大抬杆,枪身全长约为2.4米,口径约20毫米,枪管长约为2.2米。它的构造极其简单,由枪管和枪托两部分组成。两道铁箍把枪管与枪托结合在一起。枪舌的尾端处有一个火门,射击时用火绳点火引发。
“咱等了一晚上,昨夜下雨,咱们宁愿自己淋湿都……,好歹护住了三门大抬杆,就是等着这次伏击用的。要是不打了,大家伙都不会乐意……”
小赵神情很不好:“老李,你们去县城跟鬼子拼命,咱们这帮爷们也是不怕死的!”
众人有些兴致不高,是因为它的威力和战果未出,这义和团时期著名的神兵,跟鬼子的大炮比起来,确实只能算渣渣。但是武器好不好,看人怎么运用,用得好了、用的妙了,它便是神兵!
“这位赵同志,稍安勿躁,等看看小鬼子运输护航的规模,咱在决定打不打,行不?”
黎叶很想试试这“扫帚炮”的神奇威力,但是他很理智,给出了建议。
“对对对,这位小哥说的不错,我赞同。”李三感激地看了看黎叶。
“嗯……,那好吧。”小赵想了想,勉强答应。
“呜哒哒……”
这时,远处芦荡里惊起了一大群飞鸟,汽船的马达声从远及近。
“鬼子终于来了!”
小赵面上顿时浮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他一步跳到邻近另一艘木船上,吩咐三艘船靠近芦荡中的唯一河道,在一处河道弯角旁的芦苇丛里,间隔十几米远的三处埋伏下来。
“唉?小赵……”
李三和瘦高个老陈齐齐低喝,眼中满是不安,但鬼子汽船渐近,他们都不敢弄太大动静。众人也瞬时安静下来。
“李三同志,最好让大家压低身体,嘴里咬住一节芦管。”
黎叶的建议让李三和瘦高个老陈有些疑惑,他并未详加解释,折了段芦管咬在嘴里,也给黄炳坤、吴鸣山五人一段,五人也疑惑但是并不多问、很信任地照做……
李三愣了愣,随即低声吩咐,让自卫队众人也都如此。
“少瞧不起人!打伏击谁不会?咱自卫队的纪律,不比你们国-军差,咱谁都不会出声暴露的。”唯有瘦高个老陈颇为不甘、咬住芦管后又吐了出来,不少自卫队的队员见此,也纷纷吐出芦管。
黎叶嘴唇动了动,没再强求。
鬼子汽船抵近,马达声突然变大,随即,当头一艘小炮艇上的重机枪“哒哒……哒”地开火,朝芦荡中扫射……
河道湾口最近的一艘木船上,几个自卫队队员被鬼子清道试射击伤,一个没有咬住芦管的伤员,顿时发出“啊”的半声惨叫,随即“噗通”一声翻到在水里。
小鬼子顿时被惊动,正在拐弯进河道的汽船,速度顿时慢了下来,船头一门小钢炮,突然转向,炮口对准了二十多米外的小木船所在芦苇丛。
“轰!”
连续三发炮弹落在小木船附近,溅起的水花将船上几人淋湿。
李三等人这才明白黎叶的意思,瘦高个老陈面色不虞,黎叶知道这种人自负甚高,只怕心里不是后悔没照黎叶的做法,而是在心里怪罪他不说清楚。他懒得跟这样的人一般见识,紧紧地看着那艘受到攻击的木船。
木船上的人,大多落水,不知生死。剩下三人用身体扑在大抬杆上,等水花落尽,掀开油布,点燃大抬杆的引信。
“嘭!”
一阵烟雾从芦荡中升起,被风吹散。水面上的芦苇像是被巨大镰刀割裂、纷纷折断,请出了一条通道后,一股扇面黑沙极速扑向湾口的鬼子汽船……
“啊……”
船上的小鬼子们被散弹扑中后,纷纷惨叫起来,甲板上几个鬼子一头栽倒、落入水里。
“嘶!”
吴鸣山、黄炳坤吸一口冷气,对这大抬杆的散弹效果非常惊喜。
“轰!”
此时,鬼子一发炮弹精准击中清晰摆在视野中的小木船,船上的队员、大抬杆顿时斜飞出去,“噗通”落入水,木船只剩几块木板碎片留在原处……
鬼子派出一艘小船,载着一小队士兵,驾着机枪朝芦荡里划来,确认战果。
“艹,小鬼子,老子跟你拼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