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称呼和我们现在的称呼有一些基本上差别不大,但有一些差别却有着十万八千里远的意义。本书中的人物称呼会尽量靠近古称呼,有一些有歧义的会选择一个作为标准,尽量让阅读顺畅的同时也能保证尽可能还原一点唐王朝的日常生活气息。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称呼作一个系统的规范。
首先,是父亲这个角色的称呼。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我们看上去会觉得比较陌生、比较乱,也比较坑爹。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但是还有一种对父亲的称呼,是“哥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亲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旧唐书·棣王琰传》:“惟三哥辩其罪人。”这里的“三哥”也是指他父亲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写给儿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称为“哥哥”。
“哥哥”这称呼,在唐代既指父亲,又指兄长,如唐玄宗还曾经在公开场合称他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据说这称呼是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所以不要随便管路人,甚至自己亲兄长叫“大哥”“哥哥”,这称呼很容易让人家在辈分上占您的便宜。唐代对兄长的安全称呼是“阿兄”或“(排行)+兄”。
说回对父亲的称呼,口语上可以亲热地叫“耶耶”、“哥哥”,书面语或者严肃场合,自然要叫“父亲”或者“大人”。“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在唐代,只用来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用来呼直系血亲尊长,绝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来称呼各种官员。
因此,本书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的称呼定为,口语上亲热的说法为“耶耶”或“阿耶”,较为严肃点的场合定为“父亲”或“父亲大人”。
第二,就是方才提到的兄长称呼。其实“大兄”、“二兄”这样的称呼在潮汕话里面是完全正确的,潮汕话是基本上不说“大哥”、“二哥”的。但现在全国通行的是普通话,在本书里,还是采用“大哥”、“二哥”这样的说法,但是“哥哥”是绝对不会单独使用的,如果需要用到的话,会使用“阿兄”来代替,或者“(特定词语)+哥哥”。那么弟弟就简单了,使用“(排行)+弟”或者“(名字)+弟”就行。
第三,关于母亲这个角色的称呼。相对来讲就比较简单了,亲热点的用“娘亲”,严肃点的用“母亲大人”。
第四,下人对主人、主母、小主人一家的称呼。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本书中,奴仆称呼男主人使用“阿郎”,称呼女主人使用“夫人”,少主人会使用“(排行)+郎”,称呼小姐使用“(排行)+娘子”。
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第五,对祖父母的称呼。祖父,我们现在一般用“爷爷”,但这是宋代之后才有称呼。在唐代,用“公”、“太公”、“翁”来称呼,本书中大家族的掌门人使用“太公”,平常老百姓的使用“阿翁”。祖母,一词古今通用,而奶奶一词一开始是指奶娘,以后又指母亲,所以本书采用“祖母”的说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