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虽然并没有成功,但诸葛亮也大致弄明白了韦天师送给自己的书中所记载的转度真言是怎么回事。
书中记载的应该是转度真言的三种用处,其一就是续命,孔明亮之所以会从未来转到诸葛亮身上,应该就是这第一种效果,只是主角原本是韦天师,可阴差阳错的便宜了诸葛亮。
其二是回溯,就是让自己意识重新回到转度之前的身体中,虽然如此记载,诸葛亮却没有成功过,其中有一个可能就是自己在后世的身体早已死去。
其三为通灵,诸葛亮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似乎是可以让自己能够暂时的窥视其他人或动物的意识。真要是能够如此那的确是可以称之为仙法了,这也是诸葛亮希望实现的一种,却也从来没有成功过。
不再苦心研究道法的诸葛亮一时间清闲了许多,不论是庄稼地里还是工坊其实都不用他去插手,早已步入正轨。如今就连记账一事都可以交给小满来做了,黄月英只负者审核而已。因为清闲,就有了不少的应酬。这一日,诸葛亮应姐夫庞仙民之约,去参加一个同龄人的聚会。这个聚会并不像司马徽那种学术方面的,而纯粹是荆州一地的各个权贵子弟的聚会而已。说白了,就是纨绔子弟的ary。
这对诸葛亮来说应该是接触下一代荆州权贵的好机会,出于拉拢人脉的想法,也就硬着头皮答应了。黄月英得知是庞仙民之邀也没阻拦,这些纨绔之间不可能完全不走动,就算偶尔喝喝花酒什么的,也总比在家看书入魔好。
由于是庞仙民相邀,所以诸葛亮也没有骑马,而是坐上了庞仙民的牛车。从黄家的别院入襄阳城西门,再由南门而出,一直向南行去。从庞仙民口中得知,此行乃是应了习祯之邀,前往位于襄阳城南的凤凰山。
说到凤凰山,庞仙民又顺带给诸葛亮介绍了庞统一家也居于此,若有兴趣也可以顺道前往。诸葛亮听庞仙民如此说,才恍然大悟,为何后来诸葛亮与庞统二人分别称卧龙凤雏,原来还有这一层原因。但诸葛亮对庞统那张傲的不行的脸也很是发怵,想想还是不去为妙。
大约行了足足一个时辰,便来到了一处庭院。诸葛亮的第一感觉是:居然在这深山之中会有如此雅致的一座大型庭院。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若是冬日加以皑皑的白雪定有另一番别样的意境。
进门就见园林之内别有洞天,一片大型的人工池水显得格外富有气势,池中的锦鲤更是富有灵性。池水的北面有一座石亭,远远望去似乎有一些人已经在等候了。池水四周山色苍翠,水光潋滟,花红柳绿,景色宜人,而东西两侧又有大小不同的各种阁楼、厢房,应该是主人家的居所了。
庞仙民用手比划着不停的向诸葛亮介绍:“诸葛兄请看,此处名为习家池,乃襄阳本地巨富习家的祖产,其祖上习郁被封为襄阳侯,赐封地与此故居,福泽后世,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如今襄阳城的首富当属习家。”
诸葛亮听了也连连点头,他是真不知道原来习家居然是襄阳的首富。一直以来他接触最多的当属刘、蔡、黄、庞四家,而习家他是真没怎么打过交道。
习家作为襄阳的贵族圈大族和黄家的结构其实有些类似,这两家原本都并不是荆州的本地士族。习家源于习国,曾被称作“习戎”,春秋之时被秦国所灭,后就有一部分人迁移至此。而黄氏则源于黄国,据说是上古黄帝的后裔,至于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这两家不像周、蔡、蒯等族那样,一家得势,四方簇拥的格局,但这两家同样都是人才辈出之家。因为出自异乡,所以祖上就只留下了一些如同习家池一类的祖产,用于后世子孙聚会和联系感情,希望后世的子孙能够更为团结。
这一些士族往往在聚居地建有祖祠,虽枝繁叶乱却不离根。每一代族长也并不是世袭罔替的,而是由族内的长老选举而出,从而也催生了族内人才争鸣的现象,也有效的避免了家族的没落。
习家并没有什么不世之才,但也不缺惊才艳艳之辈,如:此次相邀的习祯便是刘表账下的官员,习询、习爽等人更是荆州当地的豪绅,传闻他们的子嗣之中有一名为习承业的也是当地出类拔萃的年轻俊才。此外还有如同习珍等在外跟随各路诸侯的部将,可谓是人才济济。
诸葛亮并不知道习祯是何许人也,只好一边听着庞仙民的介绍,一边点头。待走近池水边的亭台才见庞仙民远远的就作揖道:“文祥兄,别来无恙哈。”对面一约摸二十左右之人也是一揖道:“仙民兄,你可来晚了,快请快请。”
只见这20多岁之人相貌甚是俊美,诸葛亮顿时又想拿周瑜来作比较,对比之下发现这人虽然也是俊美儒雅,不失风度,且看似才智过人,但缺少了周瑜的那种气度和气势,总给人一些阴柔婉转之意。既然是此人上前迎接,想来这应该就是那习祯了。
诸葛亮也象征性的作揖道:“在下孔明。”可能是他的话音比较小,也或者是对方没注意,并没有回礼,就面带微笑的一同请了进去。作为客人,诸葛亮也并不在意,自己跟着庞山民过来原本就是混脸熟的,只要见过面就算是认识了。
进入亭中,几个相熟之人就开始相互寒暄起来了。都是当地的衙内,私下里一年总会聚一两回的,看来庞仙民是最后一个到达的。诸葛亮左右看看,似乎有几个脸熟的,但说要认识还都谈不上。
一边的庞仙民很是热情,给诸葛亮一一引荐亭子中的诸位。这些人正对水色林间做感叹状,见是庞仙民引荐才停下来正色的看向诸葛亮。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