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连续26天的,长时间的,远距离传送折叠技术飞行。
这在以往的,宇宙航空历史上,即使是设想,都是没有人敢提出这样的设定。
即使一次星空远距离传输结束后,下一次的传送,也是需要所谓的机械与能量体系的“冷却时间”。
否则,船身的一切金属性能,会出现提早的金属本质衰变。
金属出现严重疲劳的飞船,一旦出现承载不堪重负的情况,就会像是鸡蛋一样的轻易的被挤压碎裂。
“我提请副指挥舰长,少校陆俊长官,不要被书面的数据和理论所指引,至少人类的飞船,在从来没有人实现连续的星空传送跳跃可能的前提下,我们这样的连续深空远距离的传送飞行,会不会不科学?”
当场的,就有量子物理学家秦亦波教授,对这种提议做了远程会议的直观质疑。
当然,开会的除了在飞船上的一群年轻的舰长外,还有船上跟进的很多舰船的专家学者,位于月球基地的,26位资深专家,也在视频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意见。
逻辑学专家陈晓雪博士,和太空星体研究专家李桐,事实上都不在这飞船上。
这群老专家和学者们目前都在月球上。
在此刻得不到“探索号”科技考察船的任何消息时。大家在商讨最快的速度赶上去的问题。
此刻,时间就意味着生命。
至少这一次的飞行就很唐突。
如果飞行15年,如此有条不紊的,慢慢的飞过去,毕竟是一切妥妥的,没有任何人会质疑这种安全飞行。
但是远空实施救援的意义何在?
假设“探索号”科技考察船,已经在半个月前就出现了船体破裂,此刻的全部乘员在缺氧,缺少食物补给,没有生存合适船体气温的船体环境中等候救援,他们是不可能等15年的。
那种状况,即使等上15天都很艰难。
所以,不用和任何人解释,一边的李明义上校,不看为人平时玩世不恭的一种个人德行,但是他也是一位资格很深的,星空战船的老乘员了。
他此前作为教官也不是白给的。
当时会议中的他,一直不发言,关键需要决断的一切,都是让陆俊这个后生来提出,其实他的想法也是一样的。也是两个正副舰长,司令长官,私下讨论过的问题。
不在一个月里快速的赶过去,就没有过去营救的必要,迟过去,不过是收尸体,何必冒着强大风险去赶路?
所以,这次的会议,其实就是拿飞船的性能,和全部船员的性命在下赌注。
“飞船加大了预期设计时的引擎数量,增补了更多的两台大功率输出引擎,就是打算作为这时候交替使用的一种必须。说是备用引擎,其实就是用来做深空连续穿越的一种硬件。”
在陆俊说到这一点时。
当初审核飞船最终结构的,金属材料专家钱其筠博士说道:“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当时就是考虑到深空飞行不可能锻造替换的涂氏引擎结构,就多增加了两台备用的引擎,但是不等于说备用的此刻全部当成主机一直轮换着使用,一旦其中一台出现机械性故障,那么整个连续跳跃位面空间的计划,还是不能达成最终的结果。”
陆俊低头,握着手很纠结的在哪里思考着。
钱其筠博士的话,他此前不是没有考虑到。
但是李明义上校此刻说道:“我们每一艘大型舰船的上面,还有两台水冷式反应堆引擎,可以作为辅助驱动能源体系增补上来。”
他指的系安装在空母,巡航舰和驱逐战舰侧边的,作为应急时候备用能量体的原始引擎。
这是事实增大了输出功率,其实不比“涂氏引擎”输出功率小很多的,液冷式核子反应堆引擎结构。
“如何解决它们引擎的运行持续性液冷的问题,在深空位面穿越时,它是不能及时的补充冷却液的。”
这是化学核物理学家张韩博士在给出他的问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