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刘裕的太尉府内,刘裕与刘穆之相对而坐,商量对策,“刘公北擒慕容超,南灭卢循,有大功于社稷,朝廷必会有所封赏,可刘公已掌天下大权,所谓封赏有虚名而无实利,徒竖强敌,不如不受。”刘穆之献策说,“空出的职位可以分封诸将,使人心归附于我们。”刘裕笑了笑回复:“这是必然,大家落得高兴。”
献俘太庙后是论功行赏,朝廷下旨,诏日:昔宗周煌煌、威名远扬功臣昭昭,分封四方,荡平流寇,明德有功,献俘太庙,益显臣节,加封刘裕为大将军,扬州牧,赐班剑卫士二十人,余如故。
刘裕表现很谦逊,全部请辞,并郑重提议,“北伐南燕,南征卢循,之所以成功,都是朝臣支持,百姓齐心,将士用命的结果,我刘裕只是恭逢其事,何德何能受此重奖。
南征北战,多少将士为国捐躯,埋骨他乡,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一场接一场的胜利,荣誉归于我们的士兵,我们应从优抚恤在北伐南燕与征讨卢循两次战争中死难的全郑将士及其遗属,不能让他们流血再流泪。
战士的死是为国而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魂归故里,不能让一名战士埋骨他乡,主将得负责此事,层层落实,一定要把每一名阵亡战士的遗骨送回故乡,埋在他们的祖坟中,受到子孙后代的香火与世人的朝拜。”说到动容处,刘裕虎目含泪。
近水想起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及各国的二战纪念碑,上奏表态说:“战士为朝廷而战,为什么不由朝廷出资,建造一座大庙,安放死难战士的骸骨骨灰,四季打扫,逢节烧香,每年清明由高僧大道之士为他们作法做水陆道场,使战土的灵魂得以安息。
战土之中,有全家战死的,也有无后的,即使骸骨归到故里,也魂无所依,如此一来,无后也相当有后,可以魂归极乐,魄得所安,长佑我大晋江山之永固。”
这是收买人心的绝好办法,所费的钱财又不多,朝廷的名义不就是我司马氏的名义吗,现在,司马氏虽不掌兵权,可谁都知道朝廷姓司马不姓刘,想到此节,司马德文立即附议:“可以在皇陵西侧选择一块风水好的场地,筑一高塔,并建一祠庙,由皇家四时供奉。”
由皇家供奉,士兵的人心不归你们司马氏一姓了?刘穆之一眼就看出其中奥妙,起身进言:“战士殉国,多带不平之气,放在帝陵边上,恐惊扰了先帝之灵,另外,帝陵为重地,闲人不得入内,战士的亲朋好友无法入内祭奠,应另择地为好,金木水火土,战士持戈,按五行论戈者金,属西方,应在建康之西,择一高地,建塔造庙,供亲朋后辈祭拜,每年由军方以军礼四时供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