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伽罗对太子杨勇越来越感到厌恶。自从太子妃元氏病逝之后,伽罗对这个儿子已经失望透顶,每日陪伴圣驾之时,总不忘历数长子的过失。

时日一久,杨坚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对太子杨勇的看法。相比之下,晋王的孝顺和贤能倒是让杨坚甚是钟爱。

伽罗见时机差不多了,有意无意的在夫君面前,谈论起高熲。言语中虽然没有中伤高熲之意,只是事事都是针对高熲而来。原本对高熲深信不疑的杨坚,经不住日积月累的消耗,对高熲渐渐产生疏离之心。

朝臣们察觉到局势变化,纷纷开始盘算着后路。原本依附太子的党羽见势有所变,多暗中与晋王来往,以期两面讨好。不至于走错一步而满盘皆输。

杨素再一次悄悄来到晋王府邸,密会杨广。“晋王殿下,如今的朝局你也看到了,太子一党很快就会失势,殿下的机会就要来了。”

“本王在父皇和母后面前扮了这么多年清心寡欲、忠厚孝顺的好儿子,也是时候获得回报了。不过说到底父皇厌恶杨勇,还真的多亏母后这么多年来不遗余力的吹枕边风,才有今日这样大好局面。”

“只要皇后一直厌恶太子,喜欢殿下您。日后不单是太子,连高熲的地位都会保不住了。只要高熲一倒,太子一党根本不足为虑。”

杨广眼前一亮,惊喜的问道:“这么说,父皇开始对高熲产生抵触之意,也是因为母后在背后推了一把?”

杨素轻笑道:“何止推了一把。皇后既然铁了心要帮助晋王您,自然会明白整倒高熲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很早之前,皇后就已经谋划好了对付高熲之法。也只有皇后,才能做到不动声色的让陛下逐渐排斥高熲。”

“父皇对高熲的信任,朝中无人能及。此前本王故意引导父皇身边那么多心腹重臣,弹劾他,甚至诬陷他谋反,都被父皇坚定的否决了。没想到母后这么轻而易举的就让父皇对高熲产生了嫌隙,本王都不知该说什么好?”

杨素看了看眼前的晋王,走近一步悄声提醒道:“陛下之所以想动高熲,不是因为他觉得高熲有不臣之心。而是他被皇后说动了,真的生了废立太子之心。”

听闻此言,杨广大喜过望,兴奋的回道:“如此说来,现在连父皇也站在本王这一边?真是太好了,母后实在太厉害了。”

沉吟片刻,杨素冷静下来,平静的建议道:“陛下现在还在试探群臣的态度,殿下只管安心等待便是。两三年内,陛下定会做出最终决定。”

“既如此本王可得好好表现,绝不能辜负父皇的一片苦心。”

“殿下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此关键时刻,应该低调谦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事事出头。殿下得表现的平庸一点,与世无争……”

杨广深表赞同,平静的回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能让父皇知道我有争权夺利之心。不能让群臣觉得是我在背后出手对付杨勇?”

“说得没错。殿下只需做好一个孝顺儿子该做的本分就行了,其余的事情皇后会推波助澜影响陛下。只要陛下心意已决,纵然百官反对也无济于事了。”

“好,就依你说的来办。”

大隋一统江山,天下归杨,北方的突厥这些年却在不断的内战,纷争不息。长孙晟长年呆在突厥调解此事,与此同时密报陛下突厥内幕,以便大隋做出正确决策。

中原战乱平息多年,杨坚早已习惯了国力昌盛,四海升平的日子。如今突然看到长孙晟回京,心下一紧预感到大事来临。

“陛下,北方边境来报,都蓝与达头结盟,合兵袭击突利,大战长城下,突利大败。”长孙晟一边汇报一边悄悄看向杨坚,查探陛下的反应。

杨坚闻讯,微微有些恼怒。“都蓝这小子看来是欠收拾了,先有大义公主一事,后又断绝朝贡,侵扰大隋边境。如今居然敢联合突厥众部对付朕的女婿。”

“陛下稍安勿躁,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突利可汗的事。”

“他怎么了?”杨坚静静的盯着长孙晟,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突利可汗如今只剩下部众数百人,觉得投降我大隋不会被重视,所以想投奔道达头可汗那里去。不过臣已经派人设计将他骗到长安来归降,想必不日就会有结果了。”

听到长孙晟的汇报,杨坚放下心来,夸赞道:“干得好,我们要利用的就是突利的名号。如今他部众散亡,势力微弱,利用起来更方便。等他到了长安,朕立马派人帮他讨回公道。”

“陛下已经选好了统帅兵马的元帅?”

“大军出塞,非高熲和杨素二人莫属。朕就命他二人为行军大元帅,反攻达头和都蓝的突厥联军。”

突利归降之后,受到杨坚厚待。随后,高熲、杨素领兵出塞,大破达头、都蓝联军。此战之后,都蓝可汗被部下杀死,都蓝军瞬间分崩离析。

杨坚闻讯大喜,封突利为启民可汗,使居五原,招收旧部落。启民可汗重新掌管东突厥,对大隋皇帝感恩戴德,俯首称臣的同时,上尊号“圣人莫缘可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