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枫皱了皱眉,方正所说的生死问题,其实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儒释道对生死本质的理解。

想起自己以前在网上看到的帖子,其中就讨论过儒释道三家对生死的态度。

徐枫认为,儒家生死观可为:道德超越,成仁取义。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在儒家看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的“自然生命”,而是“价值生命”。

虽然人的生命短暂的,但创造价值却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虽然没有办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君子可以通过自我修养,不断扩大生命的宽度。

所以,儒家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如若能达到这“三立”,即便英年早逝,也并不遗憾。

《论语》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但若是一把年纪还一事无成,才是人生真正的痛点。

而儒家不以死为苦,甚至认为死不过是一种休息。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君子的死是“息”,而小人的死是“休”。

儒家的这种生死观,体现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另一方面,既然死是一种休息,那么死亡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所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成了君子的必然选择。

佛教生死观:不生不灭,生死一如,

佛教并没有直接地告诉后人“死往何处去”,因为这确实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更多的是一种态度表现出来。

为什么禅宗在面对生死时如此洒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肉体生命不过是现象,参破生死,本就是人生中的大事,故而禅宗有言“大死一番而后生”。

人只有借由色身的生死,勘破心念的生死,才能真正的超越生死。

禅宗的最终目的,不是“解脱生死”,而是要“超越生死”。

重生贵生,坦然面对。这是道家的态度。

道家重生贵生,把个体生命看做是世间最宝贵的存在。

对于道家而言,所谓名利、物欲皆是身外之物,唯有生命本身才是最为珍贵的。

也正是如此,道家特别重视养生,其提出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都与中医养生保健的思想一脉相承。

老子有言:“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既然万物生于天地,那么最终也要复归于天地,所以死亡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已。

在道家看来,死亡只是在回归自然,人生就好像出去旅游一番,最终还要回到自己的家里。

故而《道德经》里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想明白这点,方正嗯问题就破解了。

徐枫指着杯中的茶水,对着坐在对面的方正说道,《“大师,你认为这水是生还是死?”

方正看了一眼茶杯,换换说道,“不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