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杨兰兰,张华,你俩也说话呀,不能坐在那儿,光听我们说……”

杨兰兰说:“袁助,我今年是应届毕业生,对这些考得不好的学生的心态要比你们了解得深一些。据我整理的100多名意项学生信息,我觉得真的要说服他们来东华学院读书,心里没底。”

“为什么呢?经过第一轮的电话筛选,你已经有了100多名有意项到我校读书的学生信息呀……”

“袁助,这些学生大都是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我对他们作了分类:一、有十多个学生,父母做生意,家庭条件好,他们当中有几个父母要求他们到民办高中从高一开始读,还有两个父母想通过中介,让他们到外国留学另有十多个学生,他们的父母在外面打工,平时跟爷爷生活,父母想让他们继续上学,可他们却想到父母那儿玩一段时间,这些学生一旦到外地去了,变数就更大了……有二十多个学生,很想到我们学院来读书,但家在农村,家里贫困,要求办助学贷款,而他们不是统招生,是不能办理助学货款的,这些学生变数更大还有十多个学生,他们的家长对我们学校都看好,就在这几天准备送孩子过来读书。剩下的几十个学生、家长还在观望,拿不定主意……”

杨兰兰说话时,我很欣赏地看着她,这孩子虽然家境贫困,但凭她说的这些因素,可以看出她的工作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兰兰,你对工作的认真让我很感动,你说的这些因素应该是共性问题,对于共性的东西,我的意见是努力争取,顺其自然。”

说着,我向杨兰兰投去赞赏的目光,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袁助,我有一种感觉,我担心这些有意项读专本同读的学生中,如果其他院校也像我们这样给他们打电话,就会流失不少。”

“是啊,袁助,我联系的学生当中有几个学生说,天蓝学院、白云学院、樊襄学院都给他们打电话了。”张华说,“要是多所学校争同一个学生,我们怎么办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