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剧本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有固定的套路,甚至在几分钟出现一个冲突或者转折都计算的很清楚。
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都是固定的。
就像网络文学中的小白文,打怪升级,装逼打脸,攻略妹子,这些情节都是固定的,从角色描写到故事情节,大家讲的似是而非,如何组织语言反而是最难的。
就像是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亮点和特色,最大的优势就是质量有保证,受众广泛,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群体的需求。
小白文的市场是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最为喜欢。
二十五岁以后,你有了五年以上的书龄,大部分套路文,你看过前十章,就能猜到结局,一看目录就知道结果,然后败退,意味着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小白到老白的进化,口味变得刁钻。
变成老书虫之后,放弃小白文成为必然,但下面一批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人会很快填充你离开的空白,市场的需求一直都在那里,人们有需求,作者有动力,这也是小白文经久不衰的原因。
......
电影和小说最大区别就是它有着自己独有的镜头语言,将文本角色人物化,在视觉上满足大脑的精神需求。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整部影片是一个场景的单幕剧,将电影文本化,看这部电影,更像是童年时围着火炉,一边烤地瓜,一边听大人们讲故事。
通过发挥想象力,才能体会到影片的魅力,而着恰恰是和文字最为相似的地方,它模糊了镜头和文本之间的界限,就像是在破解一个谜案,通过对话的推进,不断抛出一个一个线索,然后去质疑它的合理性,寻找其中的破绽,辩证它的存在,最终破解谜题,找到答案。
当然,《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故事设计巧妙,依旧掩盖不了它的不足,首先最直观的就是粗糙的摄影和糟糕的配乐,有点像七十年代的肥皂剧,另外整部影片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对话,观影的体验不佳,难以引起共鸣。
对一些观众来说,如果去电影院观影,同样一张电影票,更愿意花在那些视觉大片上,而不是一个谈话节目上,因为他感觉不值。
这部影片更适合独自一人,在休闲的下午,躺在沙发上,静静观赏。
如果让程明来评价:小闷片,大哲学。
自从上辈子第一部影片遭遇滑铁卢,程明自信满满的内心,被当头棒喝。跌了一个大跟头,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后面的岁月里,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去拉片,学习那些经典影片,有些影片反复看,学习技巧,揣摩台词,回顾细节,看的越多反而越能体会自己的积累的匮乏和知识掌握的肤浅。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他看了十一遍,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一些对话记忆深刻,但他毕竟不是天才,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上辈子的积累,让他花了三天时间,就把剧本的故事框架搭好,但细节的填充却需要很长时间,这是一个打磨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一星期或者一年都有可能,这是个技术活。
新闻上动不动就报道,某部影片光剧本就打磨了三年或者五年甚至十年,如果成功了,一切偶然都是必然,如果失败了,一切解释都是借口。
被报道出来,一般都是因为影片大获成功,就像一个人如果变成上帝,那么他就是吃屎,别人也感觉肯定是因为那坨屎是香。
另外剧本也不可能照搬全抄,想要本土化,还要细致的改编,就像大家都是知道《疯狂的石头》以小博大,成为当年的黑马,但其成功也借鉴了很多外国喜剧比如经典影片《两杆大烟枪》,将一些手法本土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