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早,天还没亮的透彻,沅芷便已提着篮子出门。

对于卫平昨晚交代的事情,至今她还是满头雾水。

虽然不知道其中的意义,但也不影响她的行动,毕竟是卫平再三嘱咐过的。

等到了市集开门的时候,沅芷寻了家糕点铺,径直走了进去,买了整整一篮子糕点。

接着哪里有孩童聚集玩闹,她就走到哪里,将篮子里的糕点分点给他们。

当孩童吃完之后,眼巴巴看着篮子的时候,沅芷便会笑着问道:

“还想再吃么?”

那还用问?

这些平民家的孩童,一年到头也吃不几回糕点,纷纷用小手点着嘴唇,点头不已。

这时候,沅芷就会拿出糕点引诱道:

“想吃可以,但也不能白吃,我教你们一些经书,学会了便有的吃。”

当下,她便开始教授起那些孩童们《三字经》。

也不会全教,只是书中的一小段,特别是包含当朝那几位人物的句子。

而且杂乱零散,远没有书中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等到孩童们学的差不多,她便挎着篮子,又赶到了另一处地方。

这些都是卫平着重交代过的!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道理也很简单,只是为了制造渔轮,抬高自己的身价。

往通俗了说,就是一种炒作方法!

在这方面,两世为人的卫平自然不会陌生,而且在古代,也不缺乏炒作的事情。

比如唐代的大诗人陈子昂,就是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那位。

这位仁兄早年间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怎么考科举也不中。

于是他花了百万买了一把天价琴,邀请各位社会名流来家里观看。

结果大家到齐了之后,这位仁兄却是来了一句:

“各位,弹琴哪有文章香呀!不如咱们把琴砸了,我给大家写点文章瞅瞅?”

于是那把天价琴真就被砸了,陈子昂也瞬间出名了,同时出名的还有文章…

又比如活在当下的诸葛亮!

虽然自称在隆中隐居,却经常对身边人说:

“我的才能,可是比肩管仲与乐毅那样的人物呀!”

而且经常教授一些樵夫、农夫吟唱诗文,看似闲云野鹤,实际也是假借他人之口,来宣扬自己罢了。

再加一手妙到巅峰的欲擒故纵,让刘备三顾茅庐,一下子就位成功,成为后来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

当然,论最经典的炒作,那还得是传说中姜太公。

人在渭水坐,直钩钓文王!

所以说,在古代是可以炒作的,只要方法得当,效果也会出奇的好。

至于卫平所用的这种方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

一来《三字经》本来就是启蒙读物,适合在孩童间传播。再加童言本来就无所顾忌,一旦学到新奇的东西,会很快与人卖弄,可以达到迅速扩散的目的。

二来他印象里,在汉末也有人用过此方法,那就是咒董卓死的童谣。虽然具体的影响不得而知,可传唱之快,几乎很快便达到了妇孺皆知的效果。

所以,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而且卫平用的是残篇《三字经》,若被有心人听了去,便会产生抓心挠肺般的好奇,想要迫不及待的寻找整篇。

这就达到了让人登门的目的!

不过卫平可不想让人找的那么轻松,就像诸葛亮欲擒故纵那样,他让沅芷把自己住址说的极为模糊,却又能留下一点显而易见的参照物。

比如说门前有柳树六株,又比如说靠近哪里之类…

这样就会让人在寻找之时,既不会觉得是有心宣传,也会对于写书之人更加重视。

毕竟越是轻易得来的东西,就越觉得轻贱。

只有在费劲心神之后,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来之不易。

其结果也显而易见,在别人登门拜访之时,卫平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让人产生一种“大隐于市”的名士感觉。

生于后世的他,可是对这一套烂熟于胸,使用起来也是更加注重细节。

那边沅芷每日在坊市间奔走,这边的卫平也没有停歇。

早当然要教那些蒙童们读书,教的同样是《三字经》。

而且也不教全,每次只有三五句。

其余的时候,便会讲诉句中的典故,以及做人的道理。

生动的讲解加寓教于乐,让那些初次接触此道的蒙童们,无一不是听得如痴如醉。

乃至于时间到了也不愿意离去,纷纷央求着再多讲几句。

让周围的那些家长们颇为好奇,细加询问之后,对于卫平的学问也是佩服至极。

这就像平静的湖水里丢入了一颗石子,使得卫平的名声迅速在周围波及开来,名气也是愈来愈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