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躺在豪华的马车上,张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不要看他表面平静,实则内心已经泛起了阵阵波澜。
三年了,知道这三年我是怎么过的吗?
他本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四有三无青年,加班了几十个小时,就在值班室将就的躺了一晚,没想到一觉醒来就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
刚开始语言不通,他就只能装疯卖傻,甚至一度被认为是鬼上身,被跳大神的用檀香熏倒过,被妖道逼着喝符水,腹泻道虚脱过……
后来张慎只好尽量不说话,慢慢的记下别人的发音口型,等到晚上没人的时候,偷偷的自己练习。
三年了,张慎不介意别人当他是傻子。三年的隐忍,他只想等一个机会,一个扬名的机会。
一个接近士族的机会。
毕竟在这个时代,当一个“寒门”实在是没有什么安全感。
寒门。
这不是身体上的冷,而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冷,一种阶级的冷。
在士族门阀看来寒门就跟蝼蚁没什么区别,张慎印象最深的是刘备在黄巾贼手中救了董卓,但自报家门后,反而还被董卓给嫌弃了。董卓当时的内心想法肯定是:我一个高高在上的士人阶级,被一只小虫子救了,这传出去我还怎么见人!
而脱离寒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当官,而且无论是将来领兵打仗,还是培养自己的势力,这官吏的身份都是必须的。
要当官在汉朝有三条路:
第一种,买官。
只是这东汉的“买官”,真是一言难尽。没有实权不说,还死贵死贵的。
还要忍受将来可预期的无休止的盘剥。在张慎看来,这“买官”就是一种没有质保的体验卡罢了,天知道哪天皇帝会不会就派太监过来说一句:您的体验卡已到期,请及时充值。
第二种,举孝廉。
在汉朝以孝治天下的大环境下,举孝廉是最快捷的当官方式。一般来说只要被举为孝廉,那至少都是外放县长起步了。
但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举”,也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被举”的。
能“举”的都是郡国太守或者刺史州牧,而“被举”的,按照发明这个察举制选官制度的汉武帝最初的想法,只要是这个人够孝顺就能被举为孝廉。
因为孝顺的人,通常人品和德行大概都不会太差。
所以汉武帝那时的察举制,是不看身份地位的,因此卫青、卜式、桑弘羊、金日磾这些人,虽然出身都很低贱,比如卫青就是放羊的,卜式养马的,桑弘羊是商人,金日磾甚至还是外族俘虏,但他们最终却都成了汉武帝时期的大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这不正是应了“英雄莫问出处”这句老话吗。
但如今不一样了,这不仅要“问出处”,还要详细的问仔细的问。
硬生生把一场“比谁更孝顺”的比赛,变成了拼爹游戏。
张慎甚至都能脑补出这场游戏的画面:
郡守说:我凭什么举荐你当孝廉,我有什么好处?
寒门说:没有好处。
士族说:你举荐我家的人,我们家的再举荐你们家的,这不就是双赢吗?
郡守一听,诶,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举荐寒门一点好处都没有,举荐士族子弟,那么大家的子孙后代都跟着升官发财。
人都是自私的,权力越大,自私之心越大。
所以这举荐制度就是大家族的政治交换罢了,有你一个寒门啥事。
引用著名球队老板雄哥的一句话:旁证,球证,裁判,足委都是我的人,你凭什么跟我打。
所以张慎还是有作为一个寒门的自觉的,举孝廉这条路早就从他的计划当中取消了。
所以张慎将买官作为最后的保底的备选方案,积极的进行着第三种当官方式——“儒生路线”的尝试。
这条路线的可操作性就多了,可以去当太学生,不过太学生毕业后的上限不高,县处级就已经是天花板了。
好处就是,士族门阀看不上,而且可以回本地当官吏。
还有就是拜入大儒、名士门下,等着朝廷或地方的征辟。
不过,这些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要刷声望!
没声望谁认识你啊,你看看就连最根正苗红的孔家后人,不是也要炒作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即使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甚至可以罔顾“四岁的小屁孩是不是因为挑食而不吃梨”的事实。
重精神,不重真相,是儒家的一贯作风。
不然怎么会连“卧冰求鲤”这样的“玄幻事件”都能被炒作成功。
作为一个比这个时代多了近两千年历史智慧的穿越者,用某非著名手游香炉怪的话说:“我可是现在巨人的肩膀上哟”,没理由会找不出一个更好的营销案例。
于是“袒腹晒书”方案从一开始在张慎脑海中演练过无数遍,就差一个名士了。
所以当他知道卢植的首席弟子高诱要来中山郡的消息后,就立即布置了这场大秀,结果效果出奇的好,本以为最多就给他一个进太学或者进郡学的名额,谁知直接被高诱收为弟子。
这波不仅声望值拉满,还搭上了卢系门徒这条线,可谓好处多多。起码给自己留了一条,哦不止,是好几条后路。
若他没记错的话,卢植不止刘备、公孙瓒这些弟子将来会发迹,甚至他的儿子卢钦也在后面的大晋朝做到了九卿,而且就算是这个后世默默无闻的“门人冠首”高诱将来也是中央的高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