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四年,黄河泛滥。决堤倾泻的滔天巨浪使得百万亩良田毁于一旦。数十万百姓沦为难民。
应对此事元顺帝亦是头痛,朝堂上争吵不休。以右丞相脱脱为首的一批大臣希望征调民夫去治理黄河,而另外一批大臣对此事坚决反对。
最后在右丞相脱脱的坚持下,元朝廷决定征调15万民夫和2万军队治理黄河,重开黄河故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同年,淮河沿岸出现了旱灾蝗灾和疫病。
杨度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本今年打算去参加县试,考取秀才。但家中实在难以为继,饥肠辘辘书是读不下去的。黄河泛滥,县簿征召百姓驻修河堤,没有工钱,但发两张饼子。这样倒是能对付过这个一天,杨度想着走上了岸堤。
“小乐你来了?”县簿喊到。
杨度乳名就叫小乐,这平阴县是下县总共不过一千多人,读过书的更是不到双手之数。县簿倒是也认识杨度。
“嗯,县簿大人。我来应征防驻河堤。”杨度回到。
“好好好,你上堤吧。今天你负责巡堤,夜里会有人和你交班。”县簿心里叹道,快要科考了却遇到了洪灾,年岁不大,我照顾照顾吧。
“年年岁岁身长健,负岁年年春草长。”县簿双手一揖,一道白光印入杨度的身体。杨度顿感身体一阵轻松。
“谢县簿大人。”杨度稽首回礼。
这就是文气诗句带来的好处。这是宋代诗人王洋《庚午岁伯氏生朝作乐府一章为寿》的末句。县簿用文气朗读可使人身体强健,巡堤值夜的时候不会困倦。
县簿确实比较照顾杨度,没有让杨度去加固河堤,而是在岸堤上巡视。相对而言是比较轻松一点的工作了。
杨度在岸堤上走着,看着黄河汹涌不由感叹“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一丝淡不可见得文气飘入黄河水中,水中浮起一个淡淡的人影。向杨度微微一笑。杨度知晓这是黄河里的精怪吸收了这丝文气。
可这就奇怪了,杨度连秀才都不是,怎会有文气引动黄河精怪。
“算了,算了不想这些事了。现在巡好堤,考上秀才才是正事。”在这个世道考上了秀才才能算读书人。
进入读书人的阶层是很受人尊敬而且有很多实际好处的。别的不说,可以做个私塾先生教一教蒙童。每月收到的束修是可以维持基本生活的。
杨度在岸上走着认真的巡查着河堤,这可不能麻痹大意。虽然平原县此次黄河没有决堤,但黄河水势汹涌。如果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可设想。
夜色渐浓,征召来的本地劳役都回去歇息了。县簿对杨度嘱咐到:“如果有险情大声呼叫就是。现在夜间湿寒可以在草棚中歇息歇息,亥时后会有人来接替你。”杨度和县簿客套一番后,县簿也回府休息了。
亥时,夜晚寒风凌厉,河水汹涌。杨度衣衫单薄坐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中等待交班的人。草棚里生起的火堆映照在脸庞上显得有些苍白。如果没有县簿加持的强身诗,身体是肯定受不了的。
元朝时期,汉族百姓生活的很艰苦。蒙古人,色目人都比汉人地位高,就连官员汉人都不能做正职。平原县的达鲁花赤也就是县令都是蒙古人。底层百姓活的更是艰苦。
杨度能读的起书也是因为祖上是有功名的官员。后来家族没落,太爷爷中举后做了平原县的县尉。为人豪爽热情,仗义疏财但本来俸禄就不高,又不愿意做欺压百姓巧取豪夺之事。导致家里也就没什么积蓄。
离世后,家里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一些。到杨度这一辈,家里就只剩些祖上和父亲收罗来的书籍。而父亲在杨度年幼时就不见了,了无音讯。
导致杨度虽是读书人,但平时也要耕作。蓄养的家禽也要卖给城里的大户换取些盐巴和银钱。平时难见荤腥。身体自然难言多强壮。
父亲给杨度启了蒙,而且并没有用常用的三字经。而是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杨度学会周易的第一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杨度默默念了一句,一丝金光在眼眶隐现,很快又暗淡下去好似什么都没有出现过。默然无言,只剩下了河水拍打岸堤和寒风呼啸的声音。
寒风中,黄河浪头突然涌起一朵莹色的浪花,一道声音缓缓飘入杨度耳中。“多谢公子白天点化之恩。”杨度吃了一惊,正了正神色问道:“你是何人,所言何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