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内大街166号院,《当代》杂志社在西南角的五层小楼里,起初与人文社共用编辑和作品资源,82年开始扩充人员,算是撑了起来。
其实在1995年的当下,杂志社已经显露颓势,不管是南方花城还是放眼广大的国内文坛,写作者们能够接触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更何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杂志社在收稿方面的僵化不仅是在驱赶写作者,更是疏远了越来越挑剔的读者。
何启智主编自八十年代初调职当代以来,见证了它的巅峰年代,当年约稿的鸿篇巨著无不是以年为单位跨越,不管是著作者们的来信交流,还是相对会友都是那么让人神往。
不过这种文学界的神往自94年起,终于开始慢慢难熬起来。
至于原因嘛,还不是《布老虎丛书》闹的嘛,作为约稿大户,人文社与当代杂志社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以前还好,各个文学杂志相安无事,稿酬制度又相对有利。
可自从南方的几家出版社相互搞出来丛书精品,提高版税报酬,杂志社一直以来交往着的写作者们就开始搪塞起来。
连续几期的订阅流失,终于让人文社的领导们想起了改革之心。今年以来,杂志社一直对约稿作家们讲新制度新题材,不过能够刊用的还是太少。
二楼的编辑部分为两个部分,约稿编辑占了几间小的办公区,外部大办区是初审二审编辑的地盘。
初审的责任编辑陈凤梅快速浏览了一下来信内容,又把桌上大摞的过审稿件搬到小推车上,来到约稿部敲了敲门。
“老邢,这是我们初审过稿的,你按名字跟他们沟通一样。”
老邢让手下人接过推车,给陈凤梅让了把椅子。
“我听说你今天约了人?”
“得,您消息够灵通啊,不是什么老作家,我侄女不是在晚报嘛,她同事写了篇,想让我瞧瞧。”
正聊着话,外边喊着她的名字。
正主来了,陈凤梅起身整理了一下刚才撸起来的衬衣袖口,不紧不慢的来到大办公区。
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尽显年轻朝气的笑脸,目测有个一米八的大高个,最主要的是人长得帅气。
嗯,跟自家侄女还挺般配。
小方姑娘给双方介绍了一番,轮到刘大记者时,诧异了一下也一样笑着握了握手。
“小沈,咱们到会客室聊。”
不大的会客室里正对放着两排沙发,中间的茶几上空无一物。
陈凤梅从柜子里拿出几瓶水一一递过去说道:“这段时间天气热,领导就让人先把茶具收起来了,你们别介意啊。”
等都坐在后,她先来回在沈原和自家侄女身上打量了一番,越发满意的说道:“小沈,你的稿子带过来了么?”
“带了,您请指正。”
接过正订在一块的稿件,约摸不到二十万字,陈凤梅抛开杂念,按照职业习惯没有从头看起,而是掀开中间的部分品阅起来。
过了小一会儿,中间几张稿子没发现大的问题,才终于翻起扉页从头看。
说有惊喜到不至于,毕竟一个老编辑对文笔这东西已经处于心如止水的状态,作为审稿编辑更注重的还是故事的连续性和可读性。
很多文笔精彩的作家,一篇洛阳纸贵的巨作很多时候需要少则几年多则一二十年的跨度来修正,哪怕是现在,杂志社招待所里还住着十好几个过来改稿的写作者。
不过一本以青春为看点的小说,也就那样了,陈凤梅本来其实是抱着给侄女相对象的心态约见沈原的。
不过现在嘛!
“呼,不错,以我的看法,这本小说很有卖点,你们先等我一会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