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都吩咐完毕,伏湶就带着韩齐、步临湘和陈堂邑三人,彻底离开码头周围,走进了楚州城。
王大牛领了命令,就往回去找送他们来楚州的渔家,传递伏湶的消息去了。
伏湶也不怕王大牛走失,他和王大牛都是河下古镇人,自小就在楚州城长大,两人约定好晚上就在沈密设宴定下的湖嘴楼汇合,就行了。
楚州城里,繁华依旧。
毕竟是后世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沿路酒家路摊不少,吃喝很多。
勾栏瓦舍之间,说书唱曲之音不绝。
看着如此繁华热闹的楚州城,伏湶不由得好奇那大宋最繁华热闹的汴京开封城,又是怎样的?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所行之处,伏湶听到说书人说的最多的内容,便是《三国志了。
可以说,这是大宋当下说书界最火爆的流量。
当然,现在用《三国志说书,其实也只能吸收那些不识字,文化水平低的普通百姓而已。
对于稍微识字,有点儿文化的人来说,他们自己随便翻翻《三国志就能知道全篇故事了,也就懒得去听别人给他介绍《三国志了。
虽然宋代的文学在后世中国历史上,靠着宋词,处于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但宋代的文人却是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上没什么文采,这就导致宋代的说书,多是以古论今的内容,没有什么独创性。
在这种背景下,宋代民间便兴起艺文。
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就是后世所说的“白话小说”。
而宋代的小说,多来自于杂剧中的“说话”。
说话者,是宋代的一种说书艺术,内容多为古今惊听之事。
这种说书艺术,开始于唐代,繁盛于宋代。
“说话”分为四家,分别是:小说,说经说参请,说史,合生。
其中,小说分为三类。
一者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二者说公案,皆是搏拳提刀赶捧及发迹变态之事;三者说铁骑儿,谓士马金豉之事。
这时候“说话”,皆由说书人各运匠心,随时临场发挥,自己去组织结构内容,也要依据底本来进行发挥,就是“话本”。
宋代话本盛行,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体裁与话本相似的文体,中间以诗词为点缀,称为“拟话本”。
只是,尽管宋代“说话”行业,发展得规范,但宋代话本创作的人才匮乏,没有什么创新剧本,这就导致宋代的话本,过度依赖过往的书籍。
《三国志正是因此,才在宋代说书界流行。
因为《三国志里面英雄多,且又英勇智慧,故事架构不像楚汉简单,没有春秋列国之繁杂,最为适合讲说,也更能吸引市井百姓去听。
“伏湶哥哥,那边在讲《三国志,讲得还是诸葛孔明咧!天色尚早,要不然我们去听一段儿《三国志,等到晚上,再去赴宴吧?”
韩齐听到有人在讲《三国志后,便来了兴趣,主动向伏湶提议。
步临湘和陈堂邑闻言,也都眼巴巴的看向伏湶,显然是希望伏湶能够答应。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