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果断选了第二个。
这东西越集中,他暴露的概率就越大,除非他就是那个老大。
很显然这不现实。
他希望将【信息栏】定位为一个可以左右公共设施建设的工具,好帮助一下他这种在外游荡的求生者。
【已提高控制台传递数据量,操作精细度上升】
【可承担更多自动化操作】
陈远只觉得脑袋沉甸甸的,已有经验的他撑着桌子度过了这段不适期。
再次看向框体,他发现自己能看到更多东西了。
选择提交无人机的地方很多,而且来自世界各地,不只是方夏特殊集体社会。
陈远放大地图,选择了离自己最近的红点。
【扫描结果】
【物流无人机(基础)(标准设计)】
【载重:50kg】
【续航:1h】
【最高时速:60km/h】
【备注:与使用者发放的标准数据匹配,设计偏差可接受】
【劳动时长统计】
【王志远:70h(理论分析)(工艺设计)(流程管控)】
【罗运:80h(理论分析)(流程管控)】
【李力:80h(理论分析)(设备控制)】
....
这东西也能统计?
看到【劳动时间统计】这一栏,陈远暗自惊奇。
再仔细了解一下,这一栏主要涉及的是从生产小组确定后,生产活动开始,劳动力主观认为自己在工作的时间。
“主观?”陈远更加疑惑了。
不过他的疑惑也很快得到了解答。
不得不说系统的统计真是相当严谨--
这是一套相当复杂的计算方法,考虑了脑细胞活度、生物电强度、神经胶质细胞亢进度等多个指标,并且会对观测目标的手头工作进行观察和联系。
宏观来看统计的基本都是在岗时间。
总之就是,很严谨就对了,人类没有这种技术。
标准的“来路不明的系统技术”,非常离谱,但还不是特别离谱那种。
巧的是这就是他想要的。
“将每个人,每项工作维度花费的时间取数学期望,然后在此数值上的波动,作为权重。
完成快的,就多拿一些,完成慢的,就少拿一些,但设置一个最低阈值。
这个阈值...就设定为使用一次物流无人机服务的最低价格的五倍。”
陈远操作着控制台,很快确立了奖励发放的标准。
这个评价体系是全社会的。
比如在单台无人机生产完毕之前,甲在设计理解方面花费了10个小时,而全社会在这上面消耗的时间是12个小时。
那么他就更快,在此基础上增加权重值。
如果他的设备操作时间为12小时,社会同个部分的时间是10小时,那么就需要减少。
可是如果整个小组都慢呢?
每台无人机对小组的奖励都是同等的生存点点数。
陈远眉头一皱--所以组内还需要一个权重的权重,来分割这些点数。
搞定这个,陈远又想到了新的情况--虽然都是设备操作,但曲面配件加工和碳纤维原丝制取的难度好像又不太一样。
所以还要考虑具体加工工作,也即工种问题。
一个问题解决,又是一个新的问题,而问题和问题之间又存在联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