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外头,王澍、王硕、史佚生还有江文江武两兄弟,就剩他们几个了。
“你俩留下来干嘛?”王硕问。
江文一脸坏笑:“等庆功宴呢。”
王硕调侃他们:“庆功宴关你俩啥事?”
“哎呀,我们也算是辛苦排练的‘小劳工’嘛,总不能说用完就扔吧?”江文不服气。
王硕接着逗他:“你们俩的‘辛苦’,那是天天给我们添乱吧?”
江文想反驳,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气鼓鼓地站在那儿。
王澍看不下去了,笑着打圆场:“行了,别逗他们了,一起进去吧。”
“谢谢澍大爷!”江文江武两兄弟齐声感谢。
王澍从来不强迫他们,但江文江武对他的敬称,那是发自内心的。
郑小龙考上燕大,让江文这个高中生羡慕得不行,心里已经把王澍当成了未来的靠山。
他们对王澍的崇拜不是那么明显,但偶尔的讨好,那意思就很明白了。
王澍也没太当回事,真正吸引这俩小子的,是《桃花源记》。
《狮子王》排得这么顺,人艺自然就想到了王澍的其他作品,而《桃花源记》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桃花源记》的主角是个孩子,这角色不好找,但江文江武俩小子,天天泡剧院,有戏剧天赋,正好可以培养培养。
《桃花源记》的排练不急,就当是个长期计划。
但看今晚《狮子王》的效果,这计划可能得提前了。
江文江武这俩小子,听说能当演员,高兴得像是捡到宝了。
但他们还记得给家里的承诺,所以不敢轻易答应。
王澍就给他们指了条明路,说高考除了文理科,还有艺术类呢,他们俩条件挺好,完全可以试试艺术类的。
从那以后,江文江武就开始憧憬未来了,对王澍那是真心实意地叫“澍爷”,对未来的演艺生涯满是期待和信心。
首都剧场后台,灯光亮堂堂的,演员们演完戏都换上便装,聊着演出的点点滴滴,脸上都是掩不住的兴奋和满足。
王澍他们一回来,就被一片热情的问候声围住了。
这段时间大家一起辛苦,关系都好得不得了,王澍他们在大家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
当然,江文江武除外,他们俩在大家眼里还是孩子。
江文一开始还有点不服气,心想自己就小王澍一岁,怎么就差这么远。
但时间久了,他也就释然了,甚至心甘情愿地叫王澍“澍爷”。
今天的公演大获成功,每个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
林兆华导演边整理衣服边催大家:“快点,别让王澍老师等急了。”
王澍摆摆手,笑着说:“不急不急,大家慢慢来。”
林兆华导演又说:“这帮人真是的,有人请吃饭,还磨蹭,就知道聊天。”
蓝天野边收道具边笑着接话:“公演这么火,大家心里那是激动得很呢!”
旁边的人附和着:“就是就是。”
林兆华导演假装严肃:“就是你个头,快点吧。”
庆功宴的事儿,其实早在公演之前就定下来了。
王澍一提出要请客,大家都客气得不行。
林兆华还说:“公演顺利,那应该是院里请,怎么能轮到王澍请呢?”
但人艺刚恢复工作,经费紧张得很,哪有闲钱办宴会啊。
二三十个人,一个个都是吃货,要请这么多人吃饭,那得花多少钱啊。
所以一开始根本就没打算办什么庆功宴,是王澍自告奋勇,非要请客。
“算了算了,院里的钱也不好使,我请吧,反正我也没帮上啥忙,编剧的活儿还不是硕子和老史干的。”王澍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
王硕在旁边插嘴:“对头,别跟他客气,这小子刚领了稿费,腰包鼓鼓的,不让他请客,对不住咱们这些天的辛苦。”
大家听了都乐了。
最后,在王硕的一番劝说加上王澍的坚持,大家也就同意了。
庆功宴就这么定了,地点呢,选在了东来顺——哦,不,现在叫民族饭店。
因为历史的原因,这家店名换来换去,但老燕京人还是习惯叫东来顺,这点小瑕疵,也就不计较了。
今晚,他们就要在那儿庆祝成功,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照亮了燕京的大街小巷。
在这个温馨又兴奋的气氛中,王澍带着剧组的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饭店。
店里的伙计们早就准备好了,看到这么多人,一点儿也不慌,反而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客人。
王澍带着剧组的人一进饭店,气氛立马热闹起来。
人多势众,他们就挑了个大堂坐下,热热闹闹的,一点也不拘束。
服务员们忙前忙后,不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调料和新鲜食材,看着就让人馋涎欲滴。
铜火锅底下的炭火噼里啪啦响,温暖的火光和声音,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王澍他们一行人,包括林兆华和人艺的其他老前辈,都坐在主桌上。
开饭前得有个小仪式,大家推来推去,最后这活儿还是落在了林兆华身上。
毕竟王澍虽然今晚掏钱,但他对话剧的事情真没怎么参与;王硕和史佚生虽然改了剧本,但他们不是人艺的,史佚生腿脚又不方便,所以林兆华最合适。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