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无妄首先想到的是朱邪赤心李国昌。

李国昌身为沙陀将领,手握重兵,虽于晚唐期间两度反叛,但皆因朝廷猜忌所迫,非其本意。在唐末乱世,群狼环伺之际,相较于李茂贞、朱温等辈,李国昌的忠诚犹显难能可贵。

历史上,李国昌勇武过人,曾镇压庞勋起义,三子李克用更是一代虎将,于黄巢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李克用坚守大唐臣节,拒不俯首,延用大唐年号。其子李存勖更承父志,灭后梁,复国号为“唐”,史称“后唐”,足见其家族的忠诚。

若朝廷此刻提拔重用李国昌,便可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各路藩将见他受封高位,必生嫉妒,明枪暗箭,无所不用其极。朝堂之上,重臣如云,对李国昌心存疑虑者不在少数,必将对其百般阻挠,多方掣肘。

且观历史,深受皇恩却谋反者,终多惨淡收场。因师出无名,失道寡助。故李国昌虽受封,却需步步为营,处处留心,对朝廷感激涕零,岂敢再有二心?若他胆敢造反,藩镇群起攻之,纵使他有通天本领,也难挡四面楚歌。

思及此,李无妄抬头望向萧仿等人,道:“当推李国昌将军为朝廷重用。”

闻言,萧仿豁然开朗:“李国昌将军忠诚勇武,确为朝廷栋梁,理应重用……”眉头微皱,稍作迟疑,续言,“只是李将军已居节度使之位,统御一方,再行提拔,实有难度。”

李无妄微微一笑,道:“萧相,提拔之道,非仅官职升迁。朝廷恩宠,可借多种方式表达。对于李国昌将军,我等可谏言圣上,直接封他为晋王,以示皇恩浩荡。”

刘允章点头附和:“李公子所言极是。封王之举,既可彰显朝廷对李国昌将军的器重,又能激励其他藩将,使其明了忠于朝廷的奖赏实非虚言。”

萧仿决然道:“善!便依李公子之策,我等将共奏圣上,请封李国昌将军为晋王。望此举能如我等所愿,分化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为大唐江山稳固尽一份绵薄之力。”

夜色渐浓。

管家悄然来报晚宴已备妥,萧仿随即邀请众人共赴盛宴。

李无妄、小莲、崔彦昭、刘允章紧随其后,步入膳堂。

膳堂内古色古香,尽显东方雅韵。

众人落座。

萧仿举杯敬酒,感谢众人为大唐出谋划策,又望向李无妄,问道:“如今我们已商讨了两大弊端,但还有第三大弊端,外族入侵,不容忽视。李公子对此有何高见?”

李无妄放下酒杯,说道:“三位大人,要解决外族入侵的问题,加强边防建设,提升军队战斗力,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只有国家强大了,外族才会望而生畏,不敢轻易进犯。常言道,攘外必先安内,这要与提拔藩将的举措进行联动。”

崔彦昭提起了浓厚的兴趣,说道:“愿闻其详。”

李无妄解释道:“先前学生说过对待藩镇割据的问题,须‘恩威并施’,这不仅仅是对内的策略,同时也是对外。外族之所以频繁入侵,无非是见我大唐的许多藩镇各自为政,不听命于朝廷,觉得有机可乘。那我们就要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整合内部力量,让外族明白我们正在极速填补这个‘缝隙’。

“所谓‘恩威并施’,‘恩’指的是提拔忠臣良将。而对于那些心怀不轨、不忠于朝廷的将领,则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彰显朝廷的‘威’。

“不忠的将领,可以将他们调遣边疆,抵抗外族。

“倘若他们拒绝前往,便以违抗皇命为由,发兵征讨。这样不仅能彰显朝廷的威严,还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崔彦昭皱眉道:“李公子,此举欠妥啊!中央军力量不足,如何征讨不听命于朝廷的将领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