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注释及评析:

1,我向着荆门外的方向渡江而去。

2,我要来到楚地,并从这里开始游历。

3,远山平原蜿蜒向前,直到尽头。

4,江水直入平原而流。

5,月光像是从天上悬挂的镜子中飞出。

6,月光照射下,云雾变化,勾勒出海市蜃楼一般的场景。

7,我仍然怜爱故乡的山水。

8,它万里迢迢,送我的船向着东方而去。

评析:

叙述间,用词还不够自然严谨。

一,从这里出发到楚地,远近根本不用说。后面多次对景色的描写,已经足够说明距离远近。

荆门是一个地名,要离开荆门向楚地,有多远的距离,大概也能知道很远,因此,没必要赘述突出距离非常远。

用“远”字,还不如用一个引申方向的字。比如“向”,原文联系更加紧密。

二,第二句的“从”字,这里的从,应该指的是从起点楚地开始游历。前面已经有了动词“来”,已经表明自己的目的地是楚地。

那么,难道还能直接从楚地中央开始游历?那时候可没有飞机。

沿江而行,自然是先进入楚地的边缘,一路深入。因此,这个从字完全是多余的,画蛇添足之言。

而且,来,从,两个字都没有更大的意义。

如果能换一种说法,可能更加恰当。

三,万里送行舟,这是拟人化,个人以为,太过牵强附会,山水无知觉,不会行送人之举。不如围绕上句的仍怜故乡水去写,更为恰当。

句子之间联系紧密,浑然一体,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当然,文言文的深奥,是很难说尽的,也许一句可以有十种解释,不同的人,看法又有所不同。

不过,文字如果能少产生歧义,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直接就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和意境,岂不是更好?

这样,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推广,传颂。文化本身就是要传承给世人的,没必要写得太深奥,应该大道至简,让所有人都能学习、领悟。

按照此思路,修改后看一下:

渡向荆门外,

沿江去楚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客行思故景,

快去快回舟。

步韵后注释及评析:

1,我坐船向着荆门外而去。

2,沿着江流去楚地游玩。

3,大山随着平原边缘蜿蜒向前,一直到尽头。

4,江流从平原边缘,渐渐流向平原的腹地。

5,月光像是从悬挂在天空中的镜子里面照射出来的。

6,月光照射下,浮云变换,勾勒出海市蜃楼一般的场景。

7,我在游历中,虽然觉得外地的景色也美,但是,和故乡的美景相比,我更喜爱故乡。

8,所以,我要快速地完成这一次游历,然后快快坐船回家。

评析:

修改之后,可能更圆润一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