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是赵虎。在县衙里衙役的当中,赵虎为人机灵,沈斌对他有点印象。

赵虎来到沈斌的面前,躬身施礼,说道:“小人赵虎见过县尊。”

沈斌点了点头,问道:“这么晚了,你来此有何事?”

赵虎说道:“启禀县尊,小人有个邻居喜好诗词,他最近做了一首诗,听闻县尊进士出身,学富五车,尤其擅长诗词,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点。”

唐诗是唐朝的最高的文学艺术,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饮宴郊游,甚至在田间劳作,都要吟诗。尤其是科举考试,唐朝的科举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常言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科相比明经科,最难的就是要现场命题作诗。

沈斌是进士出身,在诗词方面造诣颇深。他来这塞北苦寒之地做官,也没有其他的娱乐,常常作诗以抒怀解闷。当听赵虎说有人拿诗作请他点评,顿时就来了兴致,说道:“拿来一观。”

方鸿运上前几步,从赵虎的手中接过一张诗稿,双手捧着,十分恭敬地递到沈斌的手上。

沈斌展开手中的纸张,顿时就觉得眼前一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他从所未见的书法。

只见字迹雄秀端庄,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使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给人以雄浑之感。

他不由得赞道:“好字。”片刻之后他才回过神来,去看纸上的诗作。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30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这首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

沈斌看着看着,眼前就浮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他出身寒门,少年时为了读书吃尽了苦头。他第一次到数十里外的县学读书那天,恰逢雨夹雪,身体瘦弱的母亲送他来到村口,千叮咛万嘱咐,为他整理早已不知整理过多少遍的寒衣。

满含泪水的沈斌三步一回头,走出了不知多远,回头望去,母亲的身影已经模糊,却依旧在雨雪中向他频频挥手。这一幕场景令沈斌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沈斌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将沈斌拉扯大,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想起母亲那病弱的身体,满脸的皱纹,就无比心疼。

“母亲。”沈斌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思念之情,几近哀嚎一般喊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