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杼,约生于寒浞五十二年(辛未,前1970),出生在虞国的纶邑(诸城市相州镇)。少康三十二年(前1930),夏王姒少康的长子姒季突发疾病,多方救治无效,病死于旧都斟寻。夏王姒少康正式立姒杼为王太子。少康四十六年(乙丑,前1916),夏王姒少康去世,姒杼即位于夏邑(栗陆氏古城,在诸城相州镇东的潍河边),号帝杼,以丙寅年(前1915)为帝杼元年。秋天,夏邑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灾,都城被洪水摧毁。姒杼被迫带领臣民迁都于原邑(纶邑,诸城市相州)。

《国语·鲁语上》载:“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意思是,姒杼能继承禹的事业,他能把夏后氏的统治发扬光大。姒杼即位后,对内加强政治、经济、农业等各方面的管理,使国内的百姓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外仍采取武力征服的政策,多次出兵讨伐那些不甘心臣服于夏王朝的夷族方国,使夏王朝的直属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帝杼元年(丙寅,前1915),寒浞的旧部乘夏王朝遭遇水灾,在斟寻发动叛乱,攻占了旧都王宫,拥立寒浞的孙子为寒王。夏王姒杼大怒,派军队围攻斟寻。在夏军强大的攻势下,城内一部分叛军发生动摇,产生分裂。他们为了保住性命,从囹圄里放出关押的夏朝派驻斟寻的大臣,然后打开城门放夏军入城。夏军攻入斟寻,将那些顽抗的寒人尽皆杀死,余者捆锁收监,等候大王的处置。夏王姒杼命将那些反叛的顽固派老弱者处死,壮年男女套上锁链为奴;反戈一击者有功,准其迁居寒国故地,延续寒氏香火。

姒杼很有政治远见,他并不满足于夏王朝原有的统治区域,早在父王执政期间,他就多次提议出兵征讨北方。但他的父亲夏王姒少康认为,战争劳民伤财,会给百姓带来许多灾难,始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即位后,立刻改变了父王以前的做法,开始实施自己的战争计划,他要用武力征服周边的一些小国。

当时夏王朝统治的区域主要在山东中南部小部分区域。北方各国大多数都是炎帝、蚩尤的后代。他们的先祖亡国后,战胜国迫使他们迁徙于苦寒的北方,建立了许多小国。这些小国渴望回归中原故国,但却又不愿臣服于夏王朝,因此屡屡侵犯边境。夏王姒杼在平定寒浞旧部的叛乱后,亲自带兵挥师北上,攻打北部的一些不肯臣服的小国,这次北伐战争持续时间很长,足足征战了三年多,收服了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帝杼五年(庚午,前1911),姒杼在平定北方之后,开始酝酿新的远征计划,准备出兵东征。他在东征前首先决定再次迁都。他认为国都设在夏邑(纶邑,今诸城相州镇)并不理想,此地地势不高,也没有战略屏障,从战略上考虑,国都还是应该设在靠近河流的地区。因为渠河是保护国都的天然屏障,战时也可以利用渠河、潍河快速地运送军队和物资。于是他与大臣们商议,决定将国都迁至洛水(渭水河)以南的老邱(都吉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