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此章老子谈外交上“以下取上”的原理。
春秋末期,异姓诸侯小国基本上都消亡了。所存各诸侯国除秦国外都是姬姓姜姓。从原则上说还不存在完全灭国吞并的道理。因为那都是周天子分封给各位亲戚的封地。
但大国裹胁小国称霸,小国依附大国图存的局势已成。互相借兵借粮乃至割地等现象频现。
所以那段时期各国间外交显得很重要。《诗经》甚至成了必不可少的外交辞令,有“言必称诗”之说。
当然,外交策略也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老子此章就是按照道家“以柔克刚”的观念来说外交的。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此处“下流”并非现在语言中的下流无耻之意。而是指“如同江海那般处于水之下游而广纳百川成其大”的意思,是褒义词。
此句之意即:大国是天下所依持的中流砥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负责任大国”。是天下之母(即“牝”)。肩负着振兴天下的重任。
老子这句话把大国的地位抬得很高。他也的确希望大国能负担起振兴天下的责任来。
“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这句则是说泛泛之理。
即:这世间雄雌的交配,雌性往往靠静静地不动而胜过雄性。这是因为“静”处于下位。
老子以此话丑理端的比喻来说“处下”的好处。
当然,也为后面要求大国在邦交中最好保持处于下位的态度打下伏笔。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此句中两个“取”意思相近但略有不同。
大邦取小邦,是取得小邦的归附;小邦取大邦,是取得大邦的蔽护。
这句翻译过来就是:大国尊重并谦让小国,就可以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能见容于大国受其蔽护。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就是说:因此,要么是大国放下身段来获取小国的归附;要么是小国谦让大国来取得大国的翼护。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是说大国不要过分地畜养、控制小国。小国也不必当舔狗,过份地顺从巴结大国。
而“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则是说当二者都有这种需求的情况下,大国要特别应该谦让小国。
这就好比兄弟间要在一个家里过日子了,哥哥就该多让着弟弟些一样。
老子这种外交思想也挺理想化的。那是因为他把各国看成弟兄关系一样去了。
说实在话,外交要从平等的地位出发互相尊重才对头。
为了取得小国的依附,大国适当照拂一下小国是该的。这样能取得小国的好感,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以达到申张正义。确实是大国应该采取的策略。
而小国谦让大国,往往是迫不得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