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采访于辛的文章开始发酵后,大众对于辛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之前的于辛,在大众的眼里就是一个北电新生,长得帅会写歌。

但是这几家媒体的采访,面对批评时,他大方认错,承认自己的不足的同时,同样表达了文艺创作的特殊性。

这让于辛获得了不俗的口碑,毕竟这个的公众人物,一个比一个的嘴硬。

证据甩脸上了,还硬要狡辩,于辛这种坦诚不足的做法,给他圈了不少粉丝。

甚至很多网友开始一个个的为于辛打抱不平。

“我觉得歌词很优美啊,一首中国风歌曲,却不像其他的歌那样,硬往古风上贴,却又写的那么尴尬。”

“一首歌词,太上纲上线了吧,如果都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几乎所有的歌词都能挑出毛病。”

“就是,很多经典歌曲为了押韵和创造意境胡编乱写。青花瓷起码没有这样吧!”

还有很多人列出那些逻辑混乱的歌词。

如果说之前于辛还是歌火人不火,而现在的于辛,也开始有自己的粉丝了。

唱片公司面对越来越火的于辛,经过几次的接触后,也知道了他的底线是:自己写的歌,全版权都要在自己名下。

这种做法在未来很常见,就是艺人工作室挂靠一家公司,然后交一定比例的运营费用。

但是现在,还没有一家唱片公司能接受于辛的条件。

毕竟在唱片公司开来,于辛提出这种条件,是把唱片公司当成他的打工人了。

所以现在大部分公司,一边对着于辛这种,能改变一家公司格局的创作型歌手流口水。一边冷眼旁观,等着他什么时候翻车。

每隔几年,唱片业都会冒出几个天才,以为自己能改变现有的格局。

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全部都失败了,最后一一被各大公司收入门下。

在他们看来,于辛的走红具有一定的意外性质。

如果不是两位清华的教授,听了他的歌后,在权威媒体点评,引起了公众的好奇。

于辛这种直接把歌发到网络上,没有任何公司给他做宣发,打榜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在小范围内流通。

这也是很多独立音乐人做出来的音乐,很多质量优良,少部分也具有广泛的流行度,但都在小圈子里面流行,没有办法破圈的原因。

大家现在等的就是于辛,什么时候被打击到认清现实,他们认为这天不会太远。

只要等于辛再发几次歌后,满心欢喜的他却发现成绩远低于期待,就会认清现实。

就算他的新歌质量远超这三首歌,也不会再给他破圈的机会,各大唱片公司会联手打压热度,起码各种颁奖礼和榜单是不用想了。

如果创作歌手凭借着创作能力,就可以打破唱片公司垄断行业的话,那对于唱片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颠覆,甚至可以说是末日。

所以最后谁能签下于辛,现在对于各大公司来说,都是次要的,只要是唱片公司签下来就行。

但是绝不容许于辛这种能改变行业格局的行为获得成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