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生活在本地的螃城人,但凡提到北郊,便很难不想起维德集团。

举个简单的例子。螃城人打车,若是要去市区尤其维钢路附近,一般不会说路名,而是直接告诉司机师傅,去大烟囱。本地的司机师傅都懂,基本一脚油门就送到了大烟囱附近,然后到具体地点才会询问具体的停车位置。

北郊基本上也是类似的情况,而与它近乎划上等号的便是“制衣厂”。甚至报路名时都不需要在这三个字前加上维德二字,因为螃城人都把它默认成为了维德制衣厂的专有名词。

造成如今这局面的原因,倒不是这家制衣厂的生意做得有多大,而是因为它的存在本身,才让北郊这个地方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

追根溯源,还是北郊这块地差了点。早些年螃城工业体系不成熟时,螃城居民的生活要么靠山,要么靠海,却没有人靠地。

这取决于螃城天然的地质因素。很多人以为螃城沿海,土地必然肥沃。但事实上决定一块区域土质的原因要更纷繁复杂,沿海并不是一个多有利的因素。

螃城地区地势平,山脉多,虽沿海但实际降水不足。外加上海平面上升,水体进入陆地造成积水,使沉积土壤松散,土层变薄。而海水浸渍和沉积物含量高,又会导致土地盐碱化等系列问题。

各方面复杂地质的要素堆积,导致了螃城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许多地成了荒地。而远山远海的北郊,更是荒中之荒,人迹罕至。

直到维德制衣厂的到来,才让北郊这块荒无人烟的废地有了些烟火气。听说当年,维德钢厂原是计划直接闭厂并遣散所有钢厂的厂职工,但奈何维德钢厂作为螃城体量最大的钢厂,在其就职的员工数以万计。若这些人同时丢了饭碗,将会给螃城本地带来极为巨大的就业压力。

于是在螃城就业局多次交涉和斡旋下,维德钢厂才未采取如此激烈的关厂手段,而是选择转型成为了工业化污染相对较小的制衣厂并迁址北郊。这也使得那差点丢了饭碗的数以万计厂职工,也一起来到了北郊落地生根。

随着厂区以及员工宿舍的拔地而起,以制衣厂的生活区为中心,一些以做厂职工们生意为主的小卖部和小吃店也逐步开了起来。而随着不少厂职工和店家在北郊组建家庭繁衍后代,人口的逐渐旺盛也不断促进着这一片生态圈的优化,近些年甚至还出现了中型商超和电影院等娱乐场所。

即使从北郊到螃城市中心路途遥远,但北郊人不用出北郊,基本都能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而这些所有的变化,仅用了短短四年不到的时间。

袁褀小时候随着父母走亲戚坐绿皮火车,曾在沿途路过时偶见过那个落后和荒芜的北郊,如今他再次踏足北郊这块地,却见这里街道纵横遍地烟火,不由得感慨万千。

根据之前在电话中与老板的交流,袁褀穿过了一条热闹非凡的夜市后,最后在距离维德制衣厂大门不到五十米的地方,找到了那家生意相当火热沙县小吃。

看到门口像排挡般架起的雨棚和近乎挤到马路上的方桌,还有那一桌桌喝着啤酒吆五吆六的食客,袁褀觉得这家店叫沙县小吃屈才了,应该叫沙县大饭店。

再仔细一看,门店墙上除了贴着传统的沙县菜式外,旁边还贴着一块手写菜单。什么爆炒辣子鸡、红烧狮子头、山东大凉皮……其品种之丰富,几乎涵盖了五湖四海的各种菜系,基本没什么所谓的地域和口味限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