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媛和莫强听的一愣一愣的,尤其是莫强,狠狠一拍大腿,说道。

“我靠!你小子还真是个人才!这都能想的到?公司仓库堆得满满的,都论斤卖当垃圾处理!还有出口商检、纺织品检验检疫那里,也有大量这样的垃圾,我都能想办法搞出来!”

“行呀,儿子!随你老爸,有商业头脑!”

莫复归嘿嘿笑着,心想,要不是今天那家店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后世著名的外贸原单一条街,他还真不一定想起这茬……

……

说起来,这就是时代的变奏曲。

滨海人对外贸货的沉迷,是有历史和现实背景的。

作为华夏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北方最优良的深水港,滨海市一直是国内重要的进出口贸易港口城市。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滨海市每年都要在海泊路、南海路上的国际贸易中心、仓口广场等地开展销会。

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滨海人最初能够达到的品味、质量,曾在这里闪光,展销会上的商品,尤其是“出口转内销”商品,吸引了来自东山省、甚至北方的各个城市的百货公司,前来参观、进货。

那时的滨海人,在衣着的品味和时尚上,领先了东山省一个时代,这种趋势和现象,到现在还明显存在着。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滨海的老纺织工业逐渐没落,但新兴民营服装厂迅速壮大,承接了大量来自日本、高丽和东南亚的产能转移。

进入90年代中后期,滨海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外贸服装商店和摊贩,主要经营这种“出口转内销”服装。

不过,因为过分追求成本低廉,并允许厂家自主采购原料,这种外贸货虽然款式新颖,但质量良莠不齐,到了21世纪最初几年,口碑越来越差,几乎无人问津。

随着2001年龙国加入wto,大量欧美一二线品牌纷纷在龙国寻找代工厂,但他们与日本、高丽的公司不同,而是采取自备面料或指定供应商的方式,他们对成本不敏感,对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后来,随着这样的工厂越来越多,有人从中嗅到了商机,滨海市慢慢兴起了专营外贸原单的小店。

在外贸原单小店中“淘宝”,是一种乐趣,有时运气好,只需要花一半甚至更少的钱,就能买到与国际一二线大品牌一模一样的东西。

甚至有些商标、水洗唛缺损的,价格只有正品的十分之一,自己找人补一补,甚至小店就会帮你补好,并不影响穿着和使用。

莫复归穿过来的2002年,这个灰色行业还没有诞生,一方面是外贸货口碑毁了,还不如广州、深圳产品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这类服装如果没有外贸公司、商检或厂家的一手渠道,很难搞到,而且都是零星产品,不成系列。

举个例子来说吧,你穿xl码的衣服,但对不起,只有xxl码这一件,没办法!

简单说就是凭运气碰!

这种模式,注定了原单小店的规模不会太大,可一旦积累到足够多的客户资源,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特别在最初兴起的那几年。

主要原因是进货成本极低,甚至都是论斤称,完全就是暴利。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