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那“破雾之径:历史的抉择”之后,王芳芳、陈浩南和任意三人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他们所处的那间堆满了各种古籍资料和研究笔记的房间,此刻在清晨阳光的斜照下,仿佛也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陈浩南揉了揉因为连续熬夜研究而布满血丝的眼睛,率先打破了沉默:“经过这段时间,我想我之前提出的那个历史年代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验证。”
王芳芳和任意立刻凑过来,他们围坐在那一张已经被各种书籍纸张覆盖了大半的桌子旁。
陈浩南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符号和注释,他清了清嗓子说:“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根据古籍中那些碎片化的记载去拼凑历史的全貌,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认知是有偏差的。我的这个历史年代理论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要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特征、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任意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就比如我们之前发现的那本记载了某场神秘战争的古籍残卷,上面提到的武器和战术,从时间线索上判断似乎处于一个比较早的时期,但是如果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又好像超出了那个时代应有的水平。”
王芳芳皱着眉头说:“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要重新梳理所有的古籍资料吗?”
陈浩南说:“没错,我们要重新分组整理,我把它分为社会类古籍、技术类古籍、文化类古籍等几个大类,然后我们三人各自带领一组人进行深入研究。”
(二)
说干就干,他们马上召集了一起参与这个项目的其他研究人员,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资料整理工作。
王芳芳负责的是社会类古籍小组,她带着一群年轻的考古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在堆积如山的古籍中仔细筛选。她拿着一本破旧的户籍册模样的古籍,上面的人名和家族关系让她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大家注意看这里,这个家族的迁移路线和时间记录,也许和我们要找的历史节点有关系。”王芳芳一边指着古籍上模糊的字迹一边对组员们说。
而陈浩南则在技术类古籍的区域忙活着,他和几个精通古代技术的专家一起研究着一本关于水利工程的古籍。“你们看,这里提到的这种水利设施的建造方法,如果和其他古籍中提到的时间点结合起来,我们也许能推断出一个更准确的历史年代范围。”陈浩南兴奋地对身边的人说着,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任意在文化类古籍的地方,和一群文学艺术研究者一起探讨着一幅古代画卷背后的意义。画卷上描绘的场景十分繁华,人物的服饰和建筑风格都极具特色。“这幅画里的文化元素太丰富了,我们可以从这里面挖掘出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潮流,这对完善历史年代理论太重要了。”任意感慨道。
(三)
经过了数周没日没夜的研究,三人再次聚首。
王芳芳首先发言:“我发现从社会类古籍来看,有几个重要的社会变革节点,这些节点和我们之前掌握的历史时间线有一些出入,但是如果按照浩南你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发展角度去看,又能解释得通。”
陈浩南点了点头说:“我这边也有了不少收获,从技术类古籍中我们找到了一些技术传承和发展的脉络,而且还发现了一些以前被我们忽略的技术创新时间点。”
任意接着说:“文化类古籍这边也给了我们很多惊喜,我觉得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时期文化的特征来进一步佐证历史年代理论。”
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和分析,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