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胜门的战斗中,满桂的过往如闪电般划过脑海。

满桂是军职世家,生于万历二十二年的宣府,世居于宣府,老家山东。满桂成年后屡立战功,朝廷却未给他一官半职,二十多岁才当上总旗,又过几年当上百户长,三十以后才受到提拔和推荐依次做了潮河川守备、黄土岭守备、石塘路游击、喜峰口参将,但都是一些虾兵蟹将的职位,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满桂受到重用还要从天启二年说起,那个时候孙承宗出任边帅镇守山海关,满桂才得识孙承宗。从此得到了孙承宗的重用,慢慢提拔满桂担任山海关副总兵,叫他负责中军里的诸多重要事务。孙承宗来到山海关以后,来进见他的文武官员不少,但是孙承宗慧眼识珠一眼相中性格粗鲁忠勇的满桂,因为孙承宗一眼就看出满桂是大将之才,满桂不讲究声色还能和兵士们有难同当、患难与共。

天启三年,孙承宗站在山海关的城墙上,目光如炬,凝视着北方的辽阔土地。他的心中早已有了计划,决心将战线向北推进至宁远城。这一决策,既能加强明军对女真人的攻势,又能在女真人南下之路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然而,选择镇守宁远的将领成了一个难题。孙承宗召集了手下的将领们商议此事。马世龙,这位勇猛的将领,推荐了孙谏和李承先,但孙承宗只是摇了摇头,似乎在寻找更合适的人选。

此时,袁崇焕和茅元仪提出了满桂的名字。孙承宗心中一动,他知道满桂在中军的表现,他的忠诚、勇敢和与士兵们的深厚情谊,使他成为镇守宁远的最佳人选。孙承宗微微点头,决定派袁崇焕和满桂同去宁远,肩负起修复和镇守这座城池的重任。

马世龙对满桂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他的不满和质疑声在会议中响起。孙承宗的脸色一沉,他斥责了马世龙的无礼,明确表示对满桂的信任和期望。这一下,马世龙沉默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失言,也感受到了孙承宗对满桂的坚定信任。

随后,满桂和袁崇焕踏上了前往宁远的征途。在宁远城,他们开始了艰苦的经营。满桂凭借着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士兵的关怀,与袁崇焕一同努力,不仅修复了城墙,还加强了城防,训练了士兵,使宁远城成为了辽东的一座坚不可摧的重镇。

在宁远的日子,袁崇焕和满桂的到来,不仅为这座城池带来了新的生机,也让辽东的百姓看到了希望。他们听说宁远在袁崇焕和满桂的经营下变得安定太平,便纷纷携家带口,踏上了归附宁远的路途。

然而,宁远东郊的蒙古部落却因利益受到触动,对这些过往的百姓进行了无情的抢劫和杀戮。消息传到孙承宗耳中,他的眉头紧锁,忧虑之情溢于言表。他知道,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宁远的安定将无从谈起,百姓的归附之路也将充满血腥和危险。

孙承宗决定采取行动,他要一举解决这个威胁。天启四年二月,孙承宗亲自督师,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派遣满桂和总兵官尤世禄,统领明军在大凌河一带对蒙古部落发起突袭。

满桂和尤世禄领命后,立即行动起来。他们精心策划,调动兵力,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接近了蒙古部落的营地。随着一声令下,明军如同猛虎下山,冲入了蒙古人的营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蒙古部落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慌乱中组织抵抗,但很快就被训练有素的明军所压制。满桂身先士卒,挥舞着偃月刀,勇猛冲锋,他的身影在战场上如同一道不可阻挡的风暴。

经过一夜的激战,蒙古部落终于不敌明军的勇猛,开始向西撤退,回到了他们自己的草原。从此,辽东的百姓在前往宁远的路上,不再受到蒙古人的抢劫和杀戮,他们可以安心地投奔宁远,寻求一个安定的家园。

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宁远的地位,也展现了满桂和尤世禄的军事才能,更让孙承宗的威名远播。

满桂受孙承宗之命,前往处理那些表面上顺从,实则心怀异志的蒙古部落——拱兔、炒花、宰赛等。满桂与这些部落性格相近,能够理解他们的习俗和想法,因此他与这些部落的沟通和谈判非常顺利。他不仅巩固了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还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使得原本每年朝廷给予蒙古部落的抚赏银得以节省,这对于朝廷的财政是一个不小的帮助。

在袁崇焕和满桂的共同努力下,宁远城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到来之前,宁远城内外荒凉,野草丛生,废墟遍布,人烟稀少。但两位将领看到这片土地的潜力,决心彻底改变这里的面貌。他们发动了五万户军民在宁远城外进行屯田,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屯田的推进,宁远城逐渐繁荣起来。辽东的百姓听闻宁远的变化,纷纷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耕地,屯田和耕种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超过了五十里。这不仅为百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也为明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尽管女真人仍然坚持反抗,不断对明朝发动侵袭,但宁远城的稳固和繁荣,以及蒙古部落的归顺,都为大明的边疆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袁崇焕和满桂的治理,让宁远城成为了辽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也为大明的边疆政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孙承宗得知满桂和袁崇焕在宁远的成就后,心情大好,他将这些成果据实上报朝廷。朝廷经过核查确认情况属实,天启帝因此下诏提拔满桂为都督佥事,并加官衔为总兵。此时的满桂已至而立之年,在遇见孙承宗后,他的军事生涯和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

孙承宗对满桂的表现感到非常欣慰。自他镇守辽东以来,虽然每日都忙于处理繁重的军务,但看到满桂和赵率教这样的将领能够不负所托,他感到自己的提拔和努力都得到了回报。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满桂被委以重任,掌管辽东的后部军政,而赵率教则负责前部军政。两人相互支持,形成了有力的防御体系,孙承宗自己则坐镇中军,统筹全局。

在孙承宗的领导下,各位将领各司其职,共同为大明的繁荣和辽东的安定努力工作,为这片土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督饷郎中杨呈秀因克扣军粮、贪污腐败被满桂查明并处理。另一次,袁崇焕的副将徐涟因饷银问题引发了兵变,他带领士兵包围了袁崇焕的公署。满桂因其威猛而未被波及,徐涟也不敢对他采取行动。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满桂迅速采取行动,带领自己的军队解救了袁崇焕,并与袁崇焕一同平息了兵变。他们果断处理了肇事者,并将其余士兵安抚,使他们重新归营,恢复了军纪和秩序。这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满桂不仅在战场上勇猛,而且在处理军中事务上也具有决断力和智慧,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辽东的地位和影响力。

天启六年,女真人决心要拔除宁远这个阻碍他们南下的障碍。正月二十三日,女真军集结了十万余兵力,向宁远发起了进攻。到了二十四日,宁远城已经被女真军团团包围。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满桂和袁崇焕决定死守宁远,他们誓要保护自己辛苦经营的成果。

女真军在宁远城的西南城角和城南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但经过两日的激战,他们始终无法攻克宁远城。城内的守军利用西洋红夷大炮进行反击,对女真军造成了重大的杀伤,数万女真兵力损失在了这场攻城战中。

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女真军最终无奈地选择了撤军。他们撤退的过程中,对城外的地区进行了洗劫,留下的只有破坏和悲伤的痕迹,以及百姓的哀嚎声。

宁远大捷的消息传到了朝廷,天启帝听闻后非常高兴。为了表彰满桂在宁远保卫战中的卓越表现,他下旨提拔满桂为都督同知,实际上担任总兵官的职务。随后,天启帝又加封满桂为右都督,荫子副千户,允许世袭。最终,满桂还被加封为左都督,这一年,满桂三十二岁。

这一系列的提拔和封赏,不仅是对满桂个人英勇和指挥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在宁远保卫战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的认可,满桂的军事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宁远大捷虽然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胜利的喜悦,但其后却逐渐在将领间播下了不和的种子,影响了辽东的稳定局势。

满桂因在宁远大捷中的卓越表现,多次受到天启帝的封赏,这在其他将领中引起了羡慕和嫉妒。他们心中开始积聚不满,认为宁远的胜利是集体的努力,不应只归功于满桂一人。这种情绪逐渐演变成对满桂的疏远和记恨,将领间的团结开始出现裂痕。

曾经,满桂与赵率教的关系十分融洽,两人互有往来,彼此敬重。但在宁远之战的关键时刻,赵率教未能亲自率兵前来支援,这让满桂感到了被背叛的痛楚。满桂坚信,若非他和袁崇焕的坚守,宁远早已沦陷。由此,满桂对赵率教产生了深深的怨恨,两人之间的关系因这场战斗而破裂,互相指责和不满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

至于袁崇焕,也未能幸免于这场将领间的不和。他与满桂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紧张,甚至向朝廷上疏请求将满桂调往他处,以免影响辽东的稳定和大局。朝廷面对这种局面,感到难以调和,最终决定在同年闰六月将满桂调回中军府,处理佥书事务,而将关外的军事事务交由赵率教负责。

这场将领间的纷争,最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当时的督师王之臣尽管试图调解,但各方的矛盾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平息。宁远大捷的光辉背后,隐藏着的是对辽东未来大局的深刻影响。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