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将药方轻轻放下,转身走到床边,低声答道:“府里倒是一切如常,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只是,外面风声鹤唳,都在传言东虏再次入关了,已经打到了通州,逼近京城了。”

巩永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焦虑。他试图坐起身来,想要下床,却不小心牵动了伤口,一阵剧烈的疼痛袭来,他紧咬着牙,坚持着下了床。

“驸马爷,您刚刚醒来,正是需要静养的时候,切不可轻易动弹。”白山慌忙上前搀扶住巩永固,小心翼翼地劝说道,“驸马爷,您放心,朝廷已经派了卢总督和高公公领兵前去迎战了,您就安心养好身子吧!”

巩永固微微点头,他融合了两世的记忆,知道在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兵第四次入关,入关不过半年时间,攻下七十余城。

他也知道白山所说的卢总督就是那位英勇善战的卢象升,而高公公则是权倾朝野的高起潜。

他心中清楚,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偏差的话,接下来卢象升将率领天雄军五千与满清数万人血战,而五十里外,手握五万关宁骑兵的高起潜却可能会拒不发兵救援。

这场战斗的结果,将是卢象升所部全军覆没。

次年正月清军攻下济南,三月东归。

想到此处,巩永固心中一阵急迫。他深知自己不能坐视不管,必须尽快行动。于是,他立即吩咐道:“白山,速去备轿,本宫要去皇宫面见圣上!”

白山看着巩永固坚定的眼神,知道他的劝说已是无用。

他叹息一声,摇摇头,但还是转身去准备了。

乾清宫的龙椅上,崇祯帝端坐其上,眉头紧锁,目光在殿内的诸位重臣身上扫过。殿内的气氛紧张而沉重,满清入关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城,朝廷上下都在为如何应对这一危机而忧心忡忡。

内阁首辅刘宇亮率先开口,他的声音略显沉稳:“皇上,罗汝才、张献忠等人接受招安,西北匪乱平息指日可待!”

“洪承畴、孙传庭正在围剿闯贼,估计不久就有捷报传来。臣建议一旦剿灭闯贼,立即调遣洪承畴、孙传庭入京勤王,以解京师之危。”

刘宇亮的建议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次辅傅冠摇了摇头,反驳道:“首辅大人,罗张势穷而降,随时可能反复;闯贼即使被击溃,也得提防。贼一日不平,一日不可召回二人。臣以为朝廷若能全力支持卢象升,京师之危必能解除。”

兵部尚书杨嗣昌也点头附和道:“傅大人所言极是,闯贼覆灭之际,正可彻底平息西北之乱。然而,朝廷不能两面用兵,依臣所见,攘外必先安内。我们先解决内部的隐患,再应对外部的敌人。”

傅冠听后,眉头一皱,反驳道:“那东虏之乱如何解除?我们难道要坐视他们在城外烧杀抢掠吗?”

杨嗣昌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了看旁边的大学士薛国观。

薛国观会意,朗声道:“为今之计,我们只能暂时与东虏议和,以争取时间。待彻底平了西北之乱后,我们再复今日之恨,一举将东虏荡平!”

薛国观的提议引起了在场诸人的议论。有人赞同他的观点,认为议和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议和只会助长敌人的气焰,让朝廷失去民心。

崇祯帝看着眼前的诸位重臣,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他知道议和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也担心卢象升手握重兵,一旦得知议和的消息,可能会心生不满,甚至乱了大局。

眼下,卢象升军中监军、太监高起潜是主和的,只要二人互相掣肘,卢象升就失去了与东虏决战的实力。

如此,议和大局可成!

于是,他语气低沉而有力,毫无犹豫地发出命令:“速传旨给高起潜和卢象升,命他们立即分兵两处,互相策应,互为救援,确保前线不失。同时,速派人前往与东虏谈判,务必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稳固后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