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虽然被灭,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殷商的经济社会发展远超夏朝,殷商文化则上承虞夏、下启周代。毫不夸张的说,中华文化的基因就是在殷商时期形成的。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改正朔,易服色,朝会以昼。”修订了新的历法,确定了新的服饰和车马规制,确立了新的朝会制度。这标志着从殷契到商汤,中国已从上古文明迈进到国家文明。
殷商对天文天象、干支历法的运用,是现代历法的基础。殷商时期已采用阴阳合历,规定366天为一年,开始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这是已开始有大小月之分,和现在一样大月31天,小月30天,闰月28天。甲骨文中有多次关于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殷商时期,我国已开始使用十进制的计数系统,还形成了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划时代成就。
殷商时期的服饰和现在已经差不多了,不论男女老幼尊卑,统一采用上衣下裳的形制。直到现在,我们还称服装为衣裳,缘由从这里来。
殷商人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区分。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只有奴隶主阶级才能穿,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或葛布做的衣服。贵族的礼服上衣多用青、赤、黄等纯色,下裳多用缁、赭、绿等经过多次浸染的间色,贵族衣裳的领、袖有镶边,日常家居则常穿缟衣、绿衣和缁衣。殷商之人已开始通过服饰的材料、质地、颜色和图案来区分阶层等级,正式确立了章服制度,为后世的等级制度提供了依据。《论语·乡党》中孔子的那些服饰讲究,就是殷商章服制度以及周礼的延续。
殷朝的疆域面积大大超过夏朝。据《史记·吴起列传》记载,殷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它的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北边是常山(也就是恒山),南面是黄河流域。殷王的统治范围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大海之滨。据考古证明,殷商遗址不仅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且向北抵达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向南则达到长江以南。江城武汉坐落于长江之滨,这里就发现了殷商时期的盘龙城遗址。
殷商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包括官职武装、典章制度和刑法法规。殷朝实行世官制度,分为在朝任职的内服官和王畿以外的外服官,内服官又分为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
殷朝最高的外廷政务官是辅佐君王的相,又被称作尹。王朝的高级官吏则统称卿士。“三公”是因人而设的尊贵职称,不常有。太师和少师,在后世是极尽尊荣的称号,在殷商时期则为乐工之长。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族服务的官员,主要有作为总管的宰和管理各种具体事务的臣。如司工为百工之长,国老负责贵族子弟教育,畋(tian)老负责管理外地籍田,牧正掌管畜牧,酒正管理酒,车正掌管王车,等等。
外服官则主要是作为各方国首领的侯、伯等,比如周文王姬昌,就是西伯侯。外服官还包括为王朝服牢役的男和服兵役的卫等等。
殷商的法制思想,是在夏朝奉天罚罪法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重视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那个时代图腾崇拜非常盛行,人们的信仰对象包含地神、河神、山神、日月星辰神等等。帝,是殷商供奉的最高神,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他的权力和威严凌驾于人间君王之上。人间君王由天帝授权统治黎民百姓,自称上帝的儿子,意即天子。
殷商时期的农业、畜牧养殖业和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殷商人已经掌握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饲养驯化了猪、牛、羊、马、狗、鸡这六畜,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和淡水鱼人工饲养技术。手工业方面,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冶制技术已经成熟。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大方鼎,大约铸造于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后期,重量达到八百七十五公斤,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存在,充分证明殷商青铜文化已十分发达。另外,殷商先民已能烧制原始的瓷器,世界所知最早的釉料就出现在殷商时期。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