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讲述战国至汉初的饮食相关。

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所以很多相关内容可以从文字的构成上直观的看出来。

1.餐具和炊具篇

案:四条腿的长方形桌子,古代是分餐制,一人一个小桌子,吃饭的时候也是跪坐的。

箸:就是筷子啦,大多都是竹子制作的,所以是竹字头。

匙:就是小勺子,当时大多是铜勺,就是后世所谓的青铜。

匕:小刀,餐刀,用来细分肉块的,同时也是扎肉入口的餐具。

俎:带有四条腿的案板,和匕是一对。现代人受太史公影响经常说刀俎,那个时候经常说的是匕俎。

削:比餐刀大一些的刀,用于肉的初步分割。先拿削从整肉上分割,再拿匕细分,然后用匕扎着吃掉。匕、削都属于刀,连同俎,三样叫刀俎,但是削通常是侍从操作的,贵人只负责拿匕吃。

盘、碗:和现在一个意思,统称为“豆”,豆是一个餐具大类的名称,用来装菜和酱。

盛:个人用的碗,从别的餐具里的食物会盛到盛里拌着吃。

吃法因人而异,比如说可以从簋里装点米饭,再从鼎里搞点牛肉,牛肉在刀俎上划成喜欢的形状,再从豆里装点酱,最后再在盛霍楞霍楞,一碗香喷喷的牛肉拌饭就好了,然后就可以抱着盛拿着匙大口大口吃。现代人可能觉得这种吃法过于DIY吧。

敦:深口的盆,专门盛汤用的。

鼎:象形文字,带腿的就叫鼎,只有金属才能支撑腿,所以一般都是铜制的。鼎既是炊具也是餐具,鼎里做好的食物会端上来,吃饭的时候从鼎立捞出来分到各人的豆、俎或其他餐具里。

鼎是一个大类,带腿的都叫鼎,细分又可以分为方鼎(摆件、礼器)、镬(平底锅)等。

所以先秦时期是可以煎炒的哟~

簋:带腿的叫鼎,不带腿的就叫簋,通常是圆形底座,平民之家用的陶簋可以直接拿来煮饭,贵族家里的铜簋不太适合煮饭,通常只用来装饭。

鼎、簋通常是一起出现的,不会落单,是身份的象征,也是主人家重视的表现。

所谓礼藏于器,餐具都是有规定的,什么样的身份配用几鼎几簋(gui)几豆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吃一顿饭每个人前面都要搞那么多鼎簋,也是财力的象征,普通人可负担不起。

釜:就是锅。

壶:装酒的,各种各样的都有,统称壶。

酒具就不讲了,基本上现代能见到的东西方餐具和炊具那时候都有,只会更多没有更少。

用镬煎的肉和用专门的烤炉烤的肉,以及随便烧的肉,都叫炙。所以不能再说古代没有炒菜了,古人已经到达了想象的极致,只是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很多好菜可以炒。

2.粮食和蔬菜篇

先秦的人吃点啥?

2.1主粮

六谷:稻、黍、稷、粱、麦、苽

稻:就是大米饭啦,和现代也没什么不同,煮的大米粥和蒸的大米饭都可以。因为稻谷对水和温度要求比较高,需要精耕细作,所以只在南方一些地区有种植,是南方特产的最贵重食物。

黍:黄米,比小米稍微大一点的东西,应该很多人没见过。黄米的做法和大米是一样的,煮粥和蒸饭都是可以的,是北方地区的贵重食物。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句话可不是卖惨,是说别把我家上好的粮食偷去了。

稷:也叫粟,就会小米,南北方通用主食,上下阶层人通吃。汉之前发工资的单位都是粟,军队的军粮也是粟,从社稷这个词也能看出小米多么重要。哪怕到了近代,还有小米加步枪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小米霸占了历史数千年呢。古代的粮食价格,如果没有说明是什么粮食,那么指的都是小米。

粱:高粱一类的东西吧,不是很肯定。战国时期关于梁的记载就越来越少了,到了两汉时期梁就被小麦挤下去了。

麦:据说是从中亚传入的粮食,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麦又分为小麦大麦,其实也没多大差别,秦汉时期对麦的吃法就很简单,直接煮,讲究一些的,用舂米的方式捣碎了煮,是下等粮食。到了汉代,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石磨的进步,面粉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石磨磨面是需要时间的,石磨本身也需要维修保养,所以面粉并不普及,面粉出现几百年后,底层老百姓都还是吃的麦饭。

ps.可能面粉出现的时间会更早,战国时期就有石磨了,叫公输磨,据说是鲁班发明的,但是最原始的石磨不太好用,效率非常低下。

ps.2.汉代能强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冬小麦的发明,在此之前小麦也是春种秋收的,虽然小麦产量要高于其他作物,但是小麦需水多,且种子容易脱落来不及收割。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小麦是必须抢收的,只有几天的收获期。到了文景之治时,小麦和其他作物二期作就已经开始逐渐普及,存量也开始迅速增加,有和小米分庭抗礼的趋势。也受此影响,磨面技术开始迅速发展。到了武帝时期,小麦就已经进入到了主粮的行列了,和小米开始分庭抗礼。

ps.3.汉代能强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炒钢法,对于现代初中生来说,原理不难。所以一汉抵五胡,当时汉军打胡人,就跟英国佬拿着遂发枪打印第安人一样,装备代差太大了。汉代有好几个迷路将军,几百人俘虏几万人不是神话。

菽:就是各种豆类,一般指大豆。大豆制品在现代很常见了,都是当做菜来食用的,作为主粮可真是遭罪了,涨肚窜稀什么的都很正常,不好消化。项羽本纪里提到了,士兵是不能把大豆当饭吃的,不然就会丧失战斗力,所以项羽和章邯对峙了半年多都没敢打一架。

豆在古代地位很尴尬,虽然算作主粮,但是是用来“补不足”的,灾年备荒、农闲等时候哄肚子的,反正不是正经粮食,但是架不住产量高啊,凡是地力贫瘠,需要休耕的,都种豆,所以豆其实又多又糟嫌弃的。

大豆的吃法和小麦差不多,都是舂米的方式捣碎,叫半菽之饭。

有半菽自然就有全菽,春期时期的大豆都是直接煮的,老百姓也不会每天闲着没事搞这个,直接煮的叫菽饭。相对应的,小麦煮的叫麦饭,但是没有半麦之饭,碎不碎都叫麦饭。

通常认为,大豆的科技树是从淮南王刘安点豆腐开始的,成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两大分水岭。

豆油的榨取工艺也是近几百年才有,现代小作坊机器榨油,豆油的出油率也才十四斤出一斤,古代能三四十斤出一斤都算好的了,所以没人拿大豆榨油。

大豆的神奇,西方也是近几百年才知道,东方吃大豆,西方喝牛奶,各玩各的。

2.1蔬菜

葵、韭、藿、薤、葱

先秦的菜品种不多,那个时代温饱为先,吃饭其实对菜的追求也不高,菜是主粮的辅助和调味。不像现代人富了以后,一顿饭不来点菜,这能叫饭吗?在老广吃饭时不上一盘炒青菜,这能叫宴吗?

葵:葵类是先秦各菜之王,现代常见的是秋葵,煮出来黏糊糊的。那个时代的人就爱吃黏糊糊的东西,和现代人的口味是不同的。比如黍,就是因为黏糊糊所以受欢迎,就好像有些人喜欢吃糯米一样。

韭:就是韭菜啦。

藿:豆的叶子……

藿这个东西可就值得说道说道了。

豆叶吃起来有点涩,也不是多好吃,为什么藿能成为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