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延军很快就来到了位于图书馆里的《未名湖》编辑部,找到了他的导师程家声,程家声不仅是《未名湖》的主编,也是京大中文系副主任,
“老师,你看看,这是一个社会学系新生的作品,令人震撼的文字啊!”
“哦?”
程家声拿起本子,把架在头顶上的老花镜拉在鼻梁上,带着笑意说道,“能让你沈延军这么激动上心的作品可不多,我看看,以梦为马,好句子,好标题!”
十来分钟后,程家声取下老花镜,正视着沈延军沉声问道:
“你能确定这是一个大一新生的手笔?”
“应该不会错,诗文是咱们中文系大三学生刚刚交给我的,据说是他弟弟的同学,只有十八岁,老师,咱们得把这个学生转到中文系来培养啊,这孩子绝对是个天才!”
程家声又戴上老花镜,拿起本子再次阅读了一遍全诗,
“我看到了一股燃烧成白炽色的火苗!这样,我先了解清楚情况,到时候找老袁沟通沟通,估计不好办,他们社会学系刚刚独立招生,一共才三四十个学生,出色的孩子谁都喜欢,让天才学生转系,那不等于割人家的肉吗,过些天我们找这孩子聊聊!”
沈延军这会儿冷静了很多,
“老师说的是,这是急不得,是得先了解清楚情况,我刚刚有点着急了,被这首诗搞的有点乱了方寸!”
“哈哈…也不能怪你,这首诗感染力极强,激情澎湃,出自一个十八岁新生的手笔,的确让人震惊!”
《以梦为马》的横空出世震惊了许多人,这首诗首先在40栋男生住宿楼和5栋女生宿舍楼里流传,同时,也通过学生们的口口相传,逐渐在校园内传播开来。
不过这个年代的媒体资讯相当匮乏,出名可不像后世的网红一样,一两天内就能火遍全网,除了在四十号楼内小有名气外,其他人眼中,他还是那个话不多,总是一脸平静的农村学生,唯一不同的感觉就是这小伙子理完发变精神多了!
九月八号全校新生开学典礼前,京大的学新生生活依旧十分轻松,每天最大的课业就是熟悉校园,适应环境,128宿舍众人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和三角地。
陈长贵对三角地的争鸣兴趣不大,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他和其他人不一样,看的不是那些专业或思想类的书籍,而是《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这类的小说月刊,他需要了解这个时代的文风,学习成名作家们的写作手法,为将来自己的创作做准备。
在八三年这个时候,伤痕文学正大行其道,最出名的作家是王蒙、冯翼才、张贤亮、刘心武等人,大多数写的都是关于知青生活的回忆,在陈长贵看来,伤痕文学就是这个年代的青春小说,实在没什么可借鉴的地方,对他帮助不大,毕竟他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共鸣。
先锋文学此时已经开始冒头,路遥、史铁生、张抗抗、贾平凹等一批新生代作家纷纷崛起,而后世先锋文学的代表余华、莫言、王小波等人还在发育期,陈长贵的目标就是和他们一起成名,或者比他们更早成名。
所以,他把精力都花在了研究先锋文学上,其实前世他也看过不少国内知名作家的书籍,比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莫言的《红高粱》,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等等,但他前世学的是戏剧影视文学,对这些小说并没有过多的研究,倒是对由小说改编的剧本有过系统的学习。
剧本与小说相差很大,一个是功能性的文字,目的是为了方便拍摄,另一个却是文学性的写作,需要更加精细的布局和描写。
不过两者的共通之处也不少,主题的确定、故事情节的开展、情感表达的方式、甚至视觉与文字的结合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随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研究思考的越来越深,陈长贵对自己的作家之路也越来越有信心,毕竟他的脑子里有着一部部影视剧的画面做支撑。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陈长贵入学京大已经过了一周的时光,周末到了,林思贤和施从文两个京城人回家过周末,128其他五人也趁着假期走出校园,结伴在京城街头瞎逛,第一站必然是天安门广场。
这时候的天安门广场不仅可以自由出入,而且坐公交车可以直达天安门城墙下,轿车能直接开进到午门前,人流量不大,游客很少,广场上甚至还有个篮球场,里面有人正在打篮球,天安门广场对于京城市民来说更像个公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