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822年),五十一岁的白居易,由中书舍人改任杭州刺史。

由此白居易和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杭州,这个是好地方啊,自古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自从815年被贬江州,白居易心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他不求能在职场上实现自己的强国梦想,只求远离朝廷的各种勾心斗角,尔诈我虞。

所以能到杭州做官,远离朝中争斗,一直是白居易多年的愿望。而今终于要梦想成真了。在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上,历经襄汉,明月当空,遥望开阔的江面,白居易挥笔写下了《夜泊旅望》和《舟中晚起》。诗中心里充满着对杭州的期盼和喜悦之情。

《夜泊旅望》: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江行夜泊,映白风帆;沙岸水滨,通明一气。明净的沙岸与水边的月色相映,白色的布帆映着满船的秋霜。已经在烟波上漂流行走了三十多个晚上了,何时才能到达心中盼望的杭州?

《舟中晚起》: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终于可以远离朝政是非,去到自己喜欢的杭州做官。退身江海,日高犹眠,沽酒钓鱼,对酒吟诗,闲度有涯之馀生。欣喜欢快,溢于言表。

十月,白居易到达杭州,正式开始了他的杭州刺史的工作。

白居易虽是一文人,但在管理城市还是尽心尽力,在杭州虽然只是做刺史只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但还是为杭州百姓留下不少真正的政绩。

浚治水井:白居易见杭州城内老百姓喝的都是咸水,于是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极大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使杭州老百姓都喝上了清水。

治理西湖: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修筑湖堤,将原来的堤坝增高数尺,以阻挡钱塘江的潮水涌进西湖,同时提高西湖的蓄水量。这道堤坝虽然早已不存,但杭州人民仍然纪念着它,将其称为“白堤”。

经过他的精心治理,西湖不仅保持了美丽的风景,还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使杭州农民再也不受干旱的困扰。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

白居易到杭州后施行的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杭州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奠定了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建设格局,使杭州成为江南名城、人间天堂。

白居易做杭州刺史不过短短两年,824年,白居易调离杭州,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白居易十分感动、他在题为《别州民》一诗中写道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难留一湖水,与汝救四年。”

他为群众负担重税而难过,也因自己未能为群众多办事而不安。

杭州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把杭州城西南通往孤山的白沙堤改名为“白公堤”,即现在的“白堤”。

白居易虽然只在杭州呆了短短两年,但他的一生中,却有大量诗歌赞美杭州的美景和记录了他在杭州的时光,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传颂至今。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首诗我们中学也是要全文背诵的啊!

春天来了,钱塘江水初涨,峰峦叠翠,水面与堤岸齐平;白云舒展,湖水荡漾,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莺歌燕舞,春草花开,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踩着青青的草地,踏上绿杨掩映的白沙堤,一路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群峰环绕,青翠如画。新蒲舒展,早稻抽穗。不愿意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是因为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不舍。

唐穆宗长庆三年(822年)冬,元稹自同州刺史升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今浙江绍兴)刺史。这时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听见此消息后,喜不自胜,因为越州与杭州为近邻,二人今后会面及以诗歌互相酬唱方便多了,而且杭州越州一带山明水秀,风景极佳,正是吟诗的好地方。于是,白居易先赠给元稹七律一首:

《元微之除浙东观察使,喜得杭越邻州,先赠长句》

(没错的,诗名就是这么任性这么长。)

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

官职比君虽校小,封疆与我且为邻。

郡楼对玩千峰月,江界平分两岸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