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京酷热难耐,没有硬化的大路上一刮风就灰沙扑鼻,城内绿化又少,房外无处防晒,人们都宅在家里。没有电扇吹风空调降温,吴霜和马逸每天汗流浃背的在马越耳边哼哼,要求改善生活条件。

可现在要花钱的地方太多,马越只能安慰打气,忍上一年,明年把这房子扒了盖带泳池的别墅。

但光画大饼是不行的,还得不时搞出点花样缓解一下情绪,最容易的就是整吃的。

郑大厨从进门开始,就觉得这家人不一般,他在大户人家干过,也听说过更讲究的人家,但那些讲究是为了显富贵,但这家的讲究拿夫人说的是为了健康。

比如干净这一方面,夫人说是保持个人卫生,光这方面的规矩就不少,什么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还头一回上大号用上了草纸。

厨房各种用品都要罐子装好放在柜子里,每个人的碗筷都要专用,用之前还要开水烫。

吃饭必须荤素搭配,拿夫人说的叫营养均衡。每天还得吃水果,只要市面上能买到的水果每天不断,现在天热,西瓜一天几个,夫人说是补充什么维生素。

三个少爷小姐除了每天吃饭,还要一天几十文钱找城外养牛户买牛奶,早晚一杯,说是补钙,敢情公子长这么高是喝了牛奶。

老爷就更了不得了,见天搞出些花样来。说了很多从来没听说过的菜品,讲个大致就要做出来。还要去找外番来的什么土豆、番茄、辣椒。

前些天让吕师傅打了个几个什么火锅,要王嫂买牛羊肉的时候,找屠户要了些牛的百叶、毛肚,猪的黄喉这些富贵人不吃的下水,那些玩意能好吃?

这吃法也是奇怪,从药铺抓了花椒、茱萸连同姜片蒜头用牛油煮了一锅油汤,肉片下水用筷子夹着在汤里烫着蘸麻酱吃。可别说,按这方法烫出来后,又麻又辣感觉还真是好吃。

最让郑大厨佩服的是,在这大夏天老爷居然还能变出冰来!

这还是吃火锅的时候,吴霜和儿子两个麻得够呛,一个想吃冰激凌,一个要喝冰茶,马越这才想起来能做冰棍,冰淇淋都行。

画了图纸叫吕师傅做了一个外木内铜的双层桶和带摇把的搅拌器,让二喜买回一些硝和粗盐,操作就开始了。

外桶里放上水,倒了一些硝,发生化学反应开始结晶,看到水大半结成了冰,捣碎加了一大把粗盐进去再搅合一番,这为了使温度更低。

拿小锅煮了些牛奶,放了些黄油化开,用竹篾扎成的打蛋器疯狂的搅拌,让牛奶和黄油充分融合,然后倒进内桶,让溶液在外桶的冰镇下冷却冻结,两个小时左右这就做成最原始的奶油。

奶油完成后,接着在内桶里倒进牛奶白糖蜂蜜,插进搅拌器套上盖,固定好就不停的摇动把手,让里面的原材料在充分混合的同时均匀冷却。

摇了七八分钟,盖上都出现白霜,打开看看,已经是半凝固状态,继续摇,感到有明显的阻力,再打开看到的就是最简单的冰淇淋。

“哈哈,成了!”

马越拿着勺舀出来盛到一个个小瓷碗里。

儿子马逸在边上早就等不及了,嚷嚷着要先吃,先给他塞了一勺,被冰得哆嗦,

“味道有点淡,比没有强,先给我一碗。。。”

吴霜尝了一口,

“比一块钱的雪糕强不了多少,要花时间研究配方。”

一边说一边把一小碗吃了个精光。

李玲儿捧着一小碗,一小口一小口的吃着,

“真好吃,哥哥以前常吃吗?”

“以前夏天冰箱里一堆,一天吃好多哩。”

秀才舀了一勺,放在口中回味,

“就凭此物也可以发家致富呀!你会的东西可真不少。”

“雕虫小技,不足挂齿,我们那里上过高中的基本都会。”

马越平时没时间捯饬,于是教二喜学着做,要求一天最少做两桶。

开工十几天,几个人解决城外废土倾倒和取土占用土地赔偿的问题,完事回来已经过了午饭点,一行人走到东直门街口,走进之前点过几次外卖的酒楼,抬眼就看到账房先生是愁容满面。

之前看生意还行,菜也做得过去,啥情况这是?

“马掌柜,干不下去了呗!一年干到头挣不了俩钱,掌柜的想把店兑出去,可一时无人接手。”

这酒楼位置还是不错,就在东直门附近临街的两层楼,五间宽,上下楼面积有近200个平方,后面还有个小院子,有厨房和伙计们的住房。现下有一个账房先生,一个掌勺大厨,两个帮厨以及三个伙计。

而在京城里这样的酒楼只属于中档,所处地段虽好,但周边没有固定的大客户群体支撑,仅靠路过的走卒商贩光顾。北京城中的居民中有很大比例是完全依靠朝廷粮饷度日的军户、匠户,老朱家定下的那点粮饷,每月只够糊口,老百姓哪里还有余钱下馆子。像马越这样来这里就连着两天吃几顿馆子的实属罕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