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在汉中城市的主要街道上。街道突然响起了雄壮的歌声!只见第一支走过的队伍高唱着: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在钟楼街道的两旁,开始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凑热闹的人们。
他们或踮起脚尖,或伸长脖子,目光紧盯着街中间这支气势磅礴的队伍。
只见这支队伍身着统一的黄色呢子军服,头戴钢盔,手握冲锋枪,脚蹬皮靴,全副武装,英姿飒爽。
他们分成三路纵队,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整齐划一地向前行进。
每一步都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精准,整个队列就如同快刀切出的豆腐般整齐划一。
伴随着阵阵清脆响亮的军靴声,回荡在街道上空,仿佛是一曲激昂的战歌。
在这片五彩斑斓的旗帜海洋中,一面鲜艳夺目的大红校旗格外引人注目。
在它上面,一面青天白日旗高高飘扬,宛如一轮旭日东升,照亮了整个街道。
军乐队则吹奏着雄壮激昂的乐曲,走在队伍最前方,为其开路助威。
乐声嘹亮,振奋人心,让人不禁为之热血沸腾!
第二支队伍唱着:
“枪在我们的肩膀,
血在我们的胸膛!
我们扞卫祖国,
我们齐赴沙场.…..”
紧接着是第三支队伍走了过来,他们高声唱着:
“殷红的血,
映着火热的太阳!
暑季里,
激起复仇的决心……”
这是一支支雄壮威武的黄埔军校的国民革命军队伍!
他们整齐有序地朝着汉中市中心的北校场行进着。
他们的步伐震天动地,气势恢宏!如汹涌澎湃的浪潮一般连绵不绝...
目睹眼前壮观场景,金振国内心激动不已,仿佛全身血液都在沸腾燃烧!
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大丈夫,理应纵横沙场、英勇无畏,哪怕战死疆场也无所畏惧!
只愿能将自己的身躯埋葬于青山之中,以彰显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想到此处,金振国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要加入这支承载着全国人民殷切期望,且具备极高素质的军官队伍!
他渴望,从此以后,他将与众多志同道合之士并肩作战,共同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进犯华北,洛阳分校遭日本飞机轰炸。
为避战火,国民政府军训部派洛阳分校副主任刘海波少将来汉中选址,准备搬迁。
11月,奉命分批迁入汉中,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
1937年11月至次年2月,分校校本部及第14期3个大队学员全部迁汉。
初期,因无营房,校本部驻汉中原镇台衙门,一、二大队驻北校场,三大队驻古汉台。
1938年3月,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汉中城区。为了学员安全,分校在武乡一带庙宇分散教学。同时,在汉中城北石堰寺建设新校园。
同年,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学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一分校,为免遭日本侵略者践踏,由河南洛阳正式迁到汉中,校址定在石堰寺峡谷中。
在石堰寺建设的新校园。它位于汉中天台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北郊,山势巍峨险峻,峰峦叠嶂,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这里森林茂密,草木葱茏,空气清新宜人,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天然氧吧。
登上山巅,可以俯瞰整个汉中市区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山中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碑刻,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黄埔军校的学员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里。壮观的瀑布、清澈的溪流、奇特的岩石、茂密的森林,既能避免被日军敌机发现,还能为学员们提供一个安静、美丽的学习环境。
1939年,当局调集南郑县3000余名民工,修建汉中城至石堰寺军用公路,1940年元月建成通车,全长19.7公里。新校园落成,学校搬入新址。
分校设施有:能容纳500人的图书馆一座,地面两层,地下一层;游泳池一座。
邀请鄂陕甘边区警备总司令祝绍周题名为“三青池”。寓意青山不老、青水长流、青年万岁;
俱乐部下设商店、旅馆、酒店、浴室、影剧院(兼体育馆);
开设完全小学(称“和平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各大队还办有小卖部。
同时,还给中央军校校长蒋介石建有防空设施一处,以便视察时居住。
分校大门两旁,书有孙中山先生亲手书写的对联:
“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横批“亲爱精诚”。
伴着黄埔军校汉中分校的落成,彼时的汉中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冉冉升起,散发着耀眼光芒。
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他们怀揣着满腔热血与豪情壮志,渴望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座学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像是一座孕育希望与梦想的圣殿。
它肩负着为抗日战争培养卓越军事干部的神圣使命,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数青年心中向往的圣地。
在这里,学员们接受着严格而全面的军事训练,他们不仅学习战略战术、兵法谋略,还深入研究军事理论和政治思想。
每一个人都深知肩头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