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

赵清玄看着视频中列队走出村子的背粮队伍。

这些背粮队员,都是在城中精选出来的青壮,饶是如此,也都是瘦骨嶙峋,衣着破烂。

他们脚上的草鞋,都已经破烂不堪,其中一部分人赤着脚。

虽然他们已经习惯了,但崎岖的路面上,尽是硬石子,还有树枝,荆棘之类。

有人脚被刺破,走路一瘸一拐,影响了队伍行进的速度。

赵清玄:“陈婉儿,给运粮队伍,还有守城的那一千一百青壮,每人发一双布鞋吧。另外,给他们每人撕两条赤黄两色的布条,一条系在脖子上,一条绑在胳膊上……统一绑在左臂上吧。作为标识。”

军队在作战的过程中,穿着统一服装,不仅有利于辨识,而且,能提高士气。

现在给他们制作统一的军装,显然是来不及了。

只能退而求其次。

脖子和胳膊上各自系一条双色布条,也能起到一样的效果。

赵清玄:“现在运粮和守城的队伍加起来,已经发展到两千多人。但这支队伍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实在是很不便利,而且,不利于培养队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我们这支民团组织起来的目的,是防卫榆树湾,是防卫槐安城,是防卫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以,就叫做榆树湾防卫民团吧,简称防卫团。”

赵清玄给这支队伍的定义,是民团,而不是军队。

称呼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如果直接称军队,那就相当于是光明正大造反了。

朝廷对于树起造反旗号的队伍,是绝对不会容忍的,哪怕调集全国军队,也要镇压下去。

而民团,是民间士绅为自保而编练的民壮。

即便不合规矩,朝廷一般也不会深究。

毕竟此时的大明朝,外有鞑虏叩边;内有流民起义,此起彼伏,按下葫芦浮起瓢。

各地士绅为了自保,而编练地主武装的情况,并不罕见。

按照原历史轨迹,李自成在兵败逃出北京城之后,就是死在了地主武装的手中。

陈婉儿眼睛明亮:“榆树湾防卫民团……这个名字听着真威武。”

赵清玄一笑:“防卫团的最高长官,叫做总指挥,负责领导和管理民团,确保地方治安和抵御外敌入侵。总指挥由陈沣来担任。”

“下面设置副总指挥一人,由李箭锋来担任。副总指挥,是总指挥下民团第一人。一旦总指挥出事,由副总指挥接任民团总指挥。”

“防卫团编制,设步队一军,将槐安城招募的这两千二百民壮,编入其中。分为两镇,每镇暂定一千一百人。以后可以扩充。”

“这两镇,每镇设统领一名,统领全镇。两个统领,分别由小镰刀和赵成来担任。”

“另外,设炮队一营,最高长官是营官。炮队营官,由顺子担任。”

“再设马队一营,由李彪来担任营官。”

“榆树湾村除了二十名脱产民壮之外,再选八十名青壮,合计百人,编入两镇两营,担任中层军官。”

赵清玄侃侃而谈,把新军防卫团的编制,说得清清楚楚。

在新军编制和构架方面,他没有交给榆树湾村班子去协商,而是直接下达了命令。

他给出的这套编制,是借用了曾国藩湘军民团,以及袁世凯北洋军的编制。

赵清玄认真查阅资料,尤其重点关注曾国藩治理湘军,和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的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

包括给士兵的待遇,和思想教育工作等。

几乎全盘照搬过来。

陈婉儿拿着纸和笔,把赵清玄说的话逐条记了下来。

她不太懂军事方面的事情,但听着也是感到新奇。

有不懂的地方,就开口询问。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