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紫微城)为天帝的皇居“紫微宫”,与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天津桥(含星津桥和黄道桥)和皇城的南边正门(端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即天河的渡口),在这里停、发驶往银河的船。而洛阳的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

“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隋唐洛阳城的皇城中轴最南正对龙门伊阙,使宫城(紫微宫)、皇城的正南门(端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都城地势最高的西北,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又被称为“紫微宫”。

新建的洛阳城穷极壮丽,其规模之大和动员人力、物力、财力之巨,都是空前的。每月役丁200万人,其中筑宫城(紫微城)者70万人,建宫殿墙院者10多万人,土工80多万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共有10多万人。

在原洛阳城西建有城池宫室,参加修建的壮丁达数十万人。大批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运输江南的大木,若走水路,必须开通运河;若走陆路,则要用二千人拽一柱,柱下更装有生铁铸的轮轴,靠其滚动,方便运送。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征调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通济渠,从西苑引谷水、洛水通向黄河,从板渚引黄河水通向淮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

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春正月,东京洛阳建成。其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

在营建东京时,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而他又巧思绝伦,因此紫微城“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成为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

于是移居。其宫城(紫微城)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穿过都城,有河汉之象,东边距离旧城一十八里。

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七天建筑:

天堂、天宫、天门、天枢、天津、天街、天阙,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中轴线。

皇宫内苑为西苑,周二百里,苑内有海,海中有二神山,山上又有台观楼阁。海北有渠,沿渠设十六院,院内装饰华丽,又剪彩绫为花叶,满缀枝上。又有芳华苑等,专用来表演歌舞杂技,可容三万人。

市区建置三市,东市称丰都,南市称大同,北市称通远。其中以丰都市最大,周围八里,有十二门一百四十一行。大同市周围四里,有四门六十六行。通远市周围六里,有渠通洛口,可泊大船,来自各地的船只数以万计,由是吸引富商大贾数万人从全国各地迁居至此。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冬至,隋炀帝开创中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在东京洛阳皇宫紫微城正殿——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设九宾之礼。

隋炀帝作《冬至乾阳殿受朝诗》:

“北陆玄冬盛,南至晷漏长。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

至德惭日用,治道愧时康。新邑建嵩岳,双阙临洛阳。

圭景正八表,道路均四方。碧空霜华净,朱庭皎日光。

缨佩既济济,钟鼓何锽锽。文戟翊高殿,采眊分修廊。

元首乏明哲,股肱贵惟良。舟楫行有寄,庶此王化昌。”

是为“万国来朝”。

中国隋大业二年。

隋大业五年(公元605年),重建后的东京改称东都,炀帝常驻于此,洛阳,成为实际上的国都。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仍然是定都长安。

唐朝沿袭。

现在,大唐帝国的京城,还是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素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

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以华山为中岳。

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自从“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丝绸之路”,又简称“丝路”,据官方记载,始于中国的西汉时期。

隋时,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