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菲尔连忙站在来口中应是,知道大胡已经拍了板了,稻种就要提前泡上了,那么从现在起,她的计划就算正式启动了,心中不由欢喜激动起来。

又想到未知的前景,毕竟都是些旁观经验,缺少实践,又有些忐忑不安。

就这样一晚上五味杂陈,勉强睡了。

第二天开始,一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卖虾照旧,其余人先去整那块旱地,原本是准备种上山芋,这些杂粮收成好,种上一亩能收三四千斤,但眼下需按照秀儿所说的方法,将这土块地隔出半亩,来做秧田,只余下半亩种山芋了,等秧田出来,再看能种点什么吧,眼下只能如此。

将备作秧田的半边先锄了一遍,拣出残茬、砾石、杂草,将田土做细,又加高了田埂,放水进去,使水超出田土一指节的高度,撒上肥料。

等稻种晒好,当晚大胡叫胡康进仓房去,再拿出两个空口袋,将那约有一百斤的稻种分到三个口袋里,拿到厨房的灶下,浇上水,靠墙放着,等着发芽。

两天过后,大胡见抓出来的稻种已经破胸吐白,便在家中摊晾开来,只半天的时间,稻种摸上去已不再粘手,一家人在家里吃了中饭,便带上这些稻种去了秧田,将稻种撒到田里。

只一个时辰便撒完稻种,一家人站在田埂上一时有点怔忡,看着诺大的一块秧田,隔着薄薄的水面,依旧清晰可见颗颗稻种吐着白芽,静静躺在泥床之上,密密实实,越看心中越是没底,这样的方法实在叫人匪夷所思。

杨菲尔却看着很有亲切之感,这才是种水稻该有的样子,这熟悉的场景是每年农民们希望的开始,是丰收的保证。而现在,杨菲尔想:这样的技术在这异世,也定会给这里的农民带来丰收和希望。

当下还需将人力插秧机制造出来,这种小机械,特别适合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的山地或丘陵地带使用,某宝上有卖的,小千把一台,前世外婆家就有一台。

因为好奇,杨菲尔曾仔细研究过它的工作原理,如今,那些零件构造在脑海中历历在目,不过前世那插秧机是钢铁所制,之前考虑到工艺繁琐,那时杨菲尔就决定先做一个木制的,不图他结实耐用,先将东西做出来确定能用就好。

于是将每个零件画出,每日与爹爹几人在家中打制组装,慢慢调整,好在是木制,错了也好改,忙活半个多月,终于这异世的第一台人力插秧机横空出世,用长茅草实验,分秧精准,就是插到泥里好飘秧。

考虑到可能是木制材料重量不足,机子无法坠底稳定,于是又找到铁匠铺,打了一个铁的底座,拿回来缀在底盘上,再一试用,果然问题迎刃而解,放入仓房,只等插秧时使用。

自那日传话起,张家的管事婆子每日都会过来胡家,早上九点过来,十一点回去,下午三点过来,五点回去,来了只询问杨菲尔今日有哪些安排,做哪些事情,具体怎么做,一一记在一个簿子上面,以便回去交给张夫人检阅。

而那张小公子刚好和管事婆子打了一个时间差,每日午时头便准时到胡家,因为即使在田庄上,张家的文武师傅也都随行在侧,功课一点不落。

早上六点起床,洗漱、早餐,接着便由夫子带着晨读背诵解文,至九点半稍事休息吃点心后,武术师傅便早已候在场中,教他练习拳法剑术,到十二点方能下课,中间允许吃饭休息两个小时,未时中接着说文解字至申时中,可以休息吃点心半小时,接着是弓箭骑术的课程,日长时可到晚上八点,日短时也要到晚上七点,必至天黑。用了晚饭,夫子还要过来讲课陪作业至晚上十点,方能洗漱休息。

每月逢十可以休息一天,故而平日里只有中午那一个时辰可以好好利用了。

这些时间是依据杨菲尔在古代时的又一项发明而了解,因为实在受不了每回想看个时间,都要跑到村中祠堂去看日晷,且嫌不够精确,杨菲尔便自制了一个折叠式的日晷。

将两块半厘米厚六厘米边长的正方形榫卯形穿在一起,凿出阴阳卡槽,使之可以像个木头盒子,内以细麻绳做铰链连接上下两个盒盖,打开最大约呈135度角,上面盒盖上画上五厘米直径的正圆,依次刻上像现代钟表那样的十二个时间刻度做晷面,角度和刻度依据祠堂门口的石质大型日晷,正中一根细铁签做晷针,可收,也可扳起来与晷面垂直成为一个小型日晷,以便自己计算时间。

不过阴天和晚上还是没有办法,最终还是让大胡从集上买了一个漏壶,这可是家里的一项大开支,足足花了二两银子,可是女儿要也没法子,只得买回来,于是,杨菲尔的折叠式日晷便只供家里人外出时使用,倒也方便。

每日十二点一下课,张小公子也不知疲累,带着张安一溜烟的由东至西穿过整个汤家村,直奔胡家。

而此时,胡家的中饭已经做好上桌,张小公子只需进门,就可直接上桌吃饭,不知是隔锅饭分外香,还是这胡家小丫头手艺实在是好,就是觉得比家里厨娘做的菜好吃,还有好多新奇的菜式,令张小公子日日尝新,赞叹不已。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