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军功贵族们怯于海战,眼看天下大定,只想安享富贵,他们完全不介意为此牺牲一部分沿海老百姓的利益乃至性命,其积极推动“迁界禁海”,原因就在于此。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在上谕中说:之前因为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时常有郑氏前来侵犯,以致生民不得安宁,所以“尽令迁移内地,实为保全民生。”
实施迁界禁海的官员也对百姓说:海寇时常出没,抢夺你们的财物,皇上为了你们的身家性命,所以让你们迁到内地,避其锋芒。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榕城纪闻》记载,迁界禁海命令下达的当天,带着妻子背着孩子的老百姓遍布道路,他们的房子被烧毁,片石不留。迁移的过程中,“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幸存者赶到内地,没有一点口粮,饿死就在眼前。
《莆变纪事》记载,老百姓被勒令迁徙,他们的房子被毁坏,墙被推倒,“民有压死者”。很快,这个地方变成了一片无人区,官府又下令砍树,老百姓们所种的果树果林、合抱的松柏树都被砍伐殆尽。
迁到内地的百姓有的全家服毒自尽,有的钱尽投河。青壮年可以去当兵,老的就只能填沟壑。“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辗转待毙,惨不忍言。”
康熙元年,礼科给事中胡悉宁上述描述了迁界禁海一年的成果,其中写道,据他了解福建已经死亡8500多人,死而未报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闽浙总督李率泰在他的遗书中给康熙写道:我之前在广东时,百姓尚有生存的依赖,最近因为迁移,“十不存八九”。
由此可见,清政府只知道强令迁移,而在善后安置工作上,几乎没有做什么安排,这造成了大量百姓的死亡。
迁界禁海对沿海的百姓,完全是一场噩梦,数千里肥沃的土壤让给了蓬蒿野草,搞得“鬼怨神恫,山愁谷怒”。
而且,迁界禁海对沿海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其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广东巡抚王来任曾说,广东一省每年就要因此损失30多万两的赋税,这还不包括盐税、渔税和商税。一省如此,五省六省呢?
朝廷的损失如此巨大,他们如何应对?答案是,责令界内的百姓摊赔。不仅界外的百姓要遭殃,界内的百姓也跟着倒大霉。
更严厉的事情在于,官府颁布了严格的禁令,所有百姓,凡是敢于越过边界的,杀无赦。
当时的边界上悬挂告示牌,上面写着“敢出界者斩”,“越界数步,即行枭首”。
当时莆田县有一个叫张安的千总,他在边界巡视时,只带一把刀,逢人必杀,十年之间,他杀的人数以千计。
有的百姓在边界定居下来后,他们豢养的牲畜家禽不识道路,越界之后,百姓跑去抓,被逮到就是死路一条。
《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起大虎门,西到防城,有三千多里的边界,百姓一旦越过边界咫尺就会被杀掉,所以,百姓误出边界而被杀的人“不知几何万矣”,作者感慨:“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想到这里,郑经心里很是感叹,清朝大臣为了一己之私利,浪费的不仅是大片土地,那可是人家赖以生存的家园。你看了看陈近南问道:“军师,你有何谋划能化解这一切劫难?”
陈近南刚刚也在思考金厦节制郑泰的话,起身回答道:“这是一场大的危机,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就看看我们这次能不能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喝了口茶水继续说:“首先迁界禁海首先打击的是我们的粮草物资,针对内地真空期,我们派遣大量士兵登陆砍伐树木,修建船只,又派遣商船前往各个港口,多价购买物质转运宝岛,再装运白鹿皮等物,上通朝鲜下贩暹罗,从各地购买当地特产转卖他地。获利再去各大港口,周而复返。禁海禁粮等于白禁了。
宝岛内部有“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满山皆茂树,遍地俱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为此我们要让地方衙门跟乡绅百姓一起把田地收归衙门,再按人头发放,让人人有田可耕,有地可种,乡绅放弃了这部分土地利益。衙门可以帮助组建船队,以战舰护航他们各地做生意,迅速扩大商船队伍,则本地无忧。
以天天会为中心在沿海等地广招信徒,如有愿意来宝岛的,人人分房分田,每户赏安家银百两,以二十万户计算为此我们需要担负安家银两千万两以上,这是粉碎对方剿其心措施。
大量建造大中小型船只,大型船只给商船战船使用,中心船只给接往宝岛渡海使用,小型船只给周边海域捕鱼作业。争取在一百天我们再次建造战舰两百艘,以布防道金厦海域防守宝岛,清庭不开第一枪我们绝对不开火,一旦开了第一枪,我们则战舰化整为零奔赴沿海各地袭扰,逼迫对方签署停战协议。再另等时机,将清庭蛮夷赶出关外。兴我大明王朝!”
听到军师的分析,觉得甚好,挥一挥手,军师请坐,在座各位,我们与清庭是不共戴天之仇,他们入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现在又要让沿海百姓再次陷入这无边的苦海,这是我们华夏的百姓,我作为延平王大明之臣,愿以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现在颁布政令如下:
“扩军,扩商,重农,接亲人回家!”具体细节军师安排,务必要做到一百天我们要把宝岛做到军事民生商队做到最大的扩编!
文武官员全部起身,齐声回答:延平王我们一定会按军师的谋划安排下去,全心全意一起努力为华夏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
本章已完 m.3qdu.com